自人类迈入数字纪元,媒介生态已然重构:内容表达日益多元,信息洪流奔涌不息,人际沟通前所未有的便捷。公众获取信息的路径、偏好乃至反应机制皆经历深刻嬗变;与此同时,商业逻辑亦随之演进——借由互联网,消费者得以直抵产品与服务源头,消费行为愈发高效。
于是坊间渐起一种声音:在数字时代,只要拥有优质产品与高效渠道,辅以流量获取与促销手段,便足以畅销盈利。营销中的“定位理论”似乎已成旧日遗物,无需再耗费心力去寻找独特位置,更不必倾注巨资以烙印品牌于人心。
然而,此乃误判。
须知,人类的认知结构与商业的根本逻辑从未改变。恰恰相反,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定位不仅未被淘汰,反而愈发成为品牌制胜的核心利器。它并非繁复的策略堆砌,而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通过高度凝练品牌价值,穿透喧嚣,直抵人心。
定位的本质,在于降低认知负荷。人脑天然排斥冗杂,偏爱简洁清晰的信息;记忆容量有限,唯有极少数讯息能留下印记。面对海量信息的持续轰炸,唯有那些精准锚定用户心智的品牌,方能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定位加速决策。它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对品牌所能满足的某一特定需求——无论是功能、社交、心理抑或情感层面——所作的高度浓缩表达。消费者虽有多重诉求,但在具体场景中,总有主导性需求占据上风。若品牌恰能回应这一“第一需求”,便自然成为首选。
沃尔沃以“安全”立身,精准契合家庭用户对行车安全的深切关切;元气森林以“0糖0脂肪0热量”的健康气泡水切入,瞬间在纷繁饮品中建立识别。当消费者目光掠过货架,这些品牌因其清晰的价值主张而被迅速捕捉、理解并选择。
真正的定位,是品牌与用户之间一场关于“价值锚点”的共鸣。作者称之为“价值锚”——即用户内心深处亟待满足的核心诉求。品牌并非凭空创造需求,而是敏锐识别这一锚点,并以明确符号(即定位)与之对接。当定位之锚精准嵌入价值之锚,品牌便悄然入驻用户心智。

回溯电视媒体黄金年代,信息虽已爆炸,但清晰定位仍助品牌破局而出;如今步入数字碎片化时代,信息呈跳跃式爆发,定位的价值非但未减,反而因记忆稀缺而更显珍贵——它是品牌在混沌中被记住、被选择的根基。
需明辨者:无效定位 ≠ 定位无效。
问题不在理论本身,而在执行偏差。许多所谓“失败”的定位,实则是未能真正锚定用户真实需求,或缺乏群体共识支撑。
传统定位强调“争第一”或“做唯一”——如“瓜子二手车销量遥遥领先”“红罐凉茶全国销量第一”。诚然,人类记忆偏向首因效应,“第一”象征信任与从众安全感,“唯一”则提供无替代的专属价值。然时移世易:产能极大丰富使“唯一”难以维系;个体意识觉醒令大众趋同日渐式微。今日之消费者,更渴望契合自身身份与审美的个性化价值。

故真正有效的定位,不在于是否“第一”,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并赢得其内心认同。王老吉“怕上火,喝王老吉”,直击功能性焦虑;花西子“东方彩妆”,既满足对草本成分的理性信赖,又唤起对东方美学的情感共鸣——此即“价值锚定 + 群体共识”的典范,亦是定位生命力的源泉。
至于资源投入,亦非唯“轰炸”一途。
昔日依赖巨额广告覆盖以固化定位,使人误以为定位必伴天价预算。实则不然。在当下语境,精细化运营才是定位落地的关键。
小米“为发烧而生”深入人心,却鲜见铺天盖地的广告。其力量源于全链路的极致协同:MIUI“每周更新”践行用户共创;产品发布会PPT字斟句酌;从研发到售后,每一环节皆传递“极致性能”信念;更以米粉节构建情感共同体——此乃润物无声的精细耕耘。
花西子亦如是。从配方、器皿设计、视觉语言到直播话术、客服应答,无不浸润“东方美学”基因。长期一致的表达,使定位非仅口号,而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品牌肌理。
故而,定位一旦确立,企业需在内部达成高度共识,并将其贯穿于产品、服务、传播、体验的每一触点。通过持续、精准、一致的精细运营,不断强化品牌价值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锚链,逐步在外部落地生根,最终影响消费抉择。
——陈壕
品牌营销专家,深耕ToC与ToB领域,实战经验丰富。愿与诸君共探品牌之道。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品牌市场相对论」
本文由陈壕投稿,操作狗专栏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每一次链接,都精准抵达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