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产品经理,为什么你总在做杂事?

你以为你在做家务?其实,你只是还没看清“快缩短网址”的本质



在职场中,我们常自嘲:“我怎么天天在干家务?”
但“家务”究竟是什么?是琐碎、重复、无价值的杂务吗?还是——你尚未将其纳入系统化思考的盲区?

当同事抱怨自己“没有产出”,只在处理零散事务时,他们真正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些事是否值得做?是否被看见?是否导向结果?

比如,销售突然找你:“产品经理,这里有个客户需要产品介绍材料,你来补充一下。”
接,耗时一两小时;不接,被贴上“不配合”的标签。无论选择哪边,时间都已悄然流逝。文档质量?往往草草了事,无人深究。

那么,这算“家务”吗?
若这份材料最终促成订单,它便不再是杂务,而是价值链条中的一环。
关键不在事情的形式,而在你赋予它的意义与结果。

---

一、看透事物:剥离情绪,直抵本质



事情本身是中性的。
“用户要产品材料”——这是事实。
而“这不该我做”“别人又在甩锅”——这是你附加的观点与情绪。

观点源于立场,利益驱动行为。
销售希望你写,因为能加速成交;你不愿写,因为偏离核心职责。双方都试图将负担转出,却忘了:真正的效率,来自共建,而非推诿

换个视角:
你花一天整理一份标准化的产品介绍模板,未来只需几分钟即可复用。
它减少重复沟通,提升响应速度,增强销售信心,最终提高转化率——这难道不是产品力的一部分?

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只有一个标准:结果是否大于投入。
客服反复问同一问题?那就写QA手册。
客户总对功能有误解?那就做操作指南。
一次投入,长期受益——这不是家务,这是基建。

---

二、工作流程化:从救火队员到系统构建者



初级产品经理被动响应需求:“谁提的?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改?”
高级产品经理追问本质:“这需求是否契合当前目标?是否值得优先满足?”
而产品专家,则早已构建起一套以用户与收入为双轴的决策系统

- 用户维度:拉新、留存、活跃、防流失
- 收入维度:付费路径、转化效率、商家收益

所有工作,皆应锚定其一。
若目标是拉新,就别纠结留存细节;若聚焦收入,就不必盲目扩量。
先拆解目标,再分类需求——竞争对标、用户痛点、创新探索……各有归属。
再规划版本——小步快跑,验证假设,控制节奏。

需求分析的核心,在于沉浸场景
用户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为何做出这个选择?
唯有深入真实世界,才能听见未被言说的需求。

产品设计的本质,则是极致简化
新功能解决真问题,旧体验持续优化。
交互、视觉、逻辑——皆服务于“让用户毫不费力地达成目的”。

---

最后:没有家务,只有未被结构化的价值



你感到疲惫,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因为尚未建立自己的工作流。
每一个成熟的产品人,都曾深陷“破事”泥潭。
他们的突围之道,不是天赋异禀,而是:
在混乱中提炼方法,在重复中沉淀模板,在坚持中积累势能。

当你能把“写材料”变成“构建产品知识库”,
把“回问题”升级为“搭建自助服务体系”,
那些曾被你视为“家务”的琐事,便成了护城河的砖石。

记住:
事无贵贱,唯结果论英雄。
你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重构工作的视角。



——
本文由「快缩短网址」(suo.run)出品,致力于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深度思考与实战方法论。
我们相信,真正的效率,始于对本质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