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骤起,线下课堂骤然失声,云端教室一夜灯火通明。家长们在屏幕前焦灼,孩子们隔着摄像头张望——在线教育,从“可选项”变成“唯一解”。流量洪峰席卷而来,赛道瞬间拥挤,巨头林立,烧钱成诗。然而,当硝烟散去,所有人发现:获客成本像脱缰野马,转化率却似泄洪之闸。2026 年暑假,成了行业最昂贵的成人礼。
一、数字里的寒意
• 暑期正价课实际招生:220 万、150 万、150 万
• 机构内部目标:300 万、270 万、200 万
• 大班赛道投放总额:50 亿元,同比增幅 25%
• 头部三家投放:猿辅导 15 亿、学而思网校 12–13 亿、作业帮 10 亿
• 低价课报名 150–200 万,9 元课转化率 10–15%,49 元课 20–30%
这组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集体焦虑:预算翻倍,却只换来“未达预期”。更残酷的是,这种高举高打的游戏,只有巨头玩得起;中小企业若盲目跟进,无异于飞蛾扑火。
二、高投入低转化的根因
1. 流量结构畸形:公域流量竞价白热化,CPC、CPM 水涨船高,ROI 却随边际递减。
2. 产品同质化:课程大纲、主讲名师、教辅礼盒,一眼望去难分彼此,用户决策只剩“谁家更便宜”。
3. 转化链路冗长:从广告落地页到低价课,再到正价课,漏斗每多一层,流失便多一成。
4. 信任赤字:在线教育并非快消,家长需要“安全感”。广告只能触达,无法托付。
三、破局之道:让每一分钱长出复利
1. 精准狙击,而非地毯轰炸
用数据刻画“高意向家长”——地域、学段、支付能力、过往购课记录,再以小预算做 Look-alike 放大。与其全网撒网,不如在 20% 高潜人群中深耕。
2. 缩短链路,把“漏斗”变“滑梯”
9 元课→正价课,不如直接“诊断报告 + 1 对 1 规划”→正价课。价值感前置,决策周期减半。
3. 私域蓄水池,让流量可再生
广告买来的流量,用企业微信沉淀为“可反复触达资产”。社群分层运营:新手家长答疑、核心家长种草、铁杆家长裂变。一次投放,三次召回,成本自然摊薄。
4. 信任杠杆,把“用户”变“信徒”
主讲老师真人出镜日更短视频,教务老师 1 小时内答疑,老学员打卡晒进步。看得见的人,比看不见的品牌更有说服力。
5. 技术提效,让内容“自己传播”
将课程精华剪辑成 15 秒“高能片段”,一键生成带二维码的短视频海报。家长转发朋友圈,即领 3 天免费课;被扫码的新用户再进入裂变循环。技术赋能,人人皆销售。

四、中小企业的“轻骑兵”打法
• 单点爆破:聚焦一个细分年级(如小升初数学),做“窄而深”的口碑。
• 联名破局:与线下书店、儿童剧院、亲子餐厅互换流量,低成本换高信任。
• 工具加持:用 suo.run 把冗长报名链接缩短为可追踪的短链,实时查看每条素材的点击、转化,随时砍掉低效投放。
• 超级用户:每月邀请 10 位家长做“产品圆桌”,共创下一期课程。被采纳的建议人,获赠全年卡——既省调研费,又养死忠粉。

五、写在最后
在线教育不是资本游戏,而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效果”的长跑。当流量红利见顶,唯有把投放费用变成“可沉淀的信任资产”,才能在下一轮竞赛中轻装上阵。愿每一家教育公司,都能在烧钱与盈利之间,找到那条优雅而可持续的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