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疫情Logo设计里的品牌传播密码

疫海翻涌,人人以“一米阳光”丈量安全。品牌们却悄悄把社交距离玩成了创意秀场:麦当劳让金色拱门短暂分居,Mercado Libre把握手改成“肘击”,可口可乐把经典弧度拆成隔空碰拳——一句“Separated for a moment to always be together”,把防疫的冷峻翻译成温柔的暗号。



这些“疫情版 Logo”像一支支轻骑兵,四两拨千斤地完成了三重使命:安抚情绪、输出价值观、刷新记忆锚点。它们提醒我们:Logo 不只是注册商标,更是品牌的超链接。

然而,多数品牌仍陷在两大泥潭——
1. 找不到“第一落点”。产品可以打折、抽奖、换包装,效果立竿见影;品牌却像玄学,看不见、摸不着,好名声未必算你头上,坏舆情一定砸你锅里。
2. 形不成“一眼识别”。日常发声如石沉大海,偶发的 IP 事件又难以常态化,最终品牌沦为空壳,人人忙着造爆款,却忘了让灵魂常在线。



如何破局?把 Logo 从玻璃罩里请出来,让它成为会呼吸的“公共接口”。具体做法,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1. 精神演绎
Logo 不是完成品,而是原点。麦当劳把它掰弯,可口可乐把它拆散,星巴克把美人鱼玩出七十二变——每一次再创作,都是品牌精神的可视化排练。让 Logo 在海报、GIF、装置、路牌上“跑”起来,口号就不必喊得声嘶力竭。

2. 神经敏感
只有高频介入舆论场,Logo 才会长出神经末梢。疫情是一次全民情绪共振,品牌顺势把 Logo 改写成“社交暗号”,瞬间完成从陌生到熟悉的破冰。下一次,也许是奥运、世界杯、元宇宙春晚——保持 Logo 的“事件敏感度”,让它成为公共议题的入口,而非角落里的徽章。

3. 距离零隙化
真正占领心智的 Logo,必须像朋友一样会讲段子、能陪你看电影。京东 Joy 从商标升级为“狗设”主角,拍短片、做表情包、演微电影,活生生把 IP 演成了“邻家宠物”。当 Logo 不再遥远,品牌就拥有了与用户零缝隙对话的特权。

所以,别再让 Logo 静静躺在 VI 手册的铜版纸上。把它激活,让它奔跑,让它开口说话——也许下一次刷屏的,就是你的“suo.run”。

——小僧坤坤
(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 MandCX,本站仅为运营人聚合干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