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色苍茫之际,人与人以两米为界,城市与呼吸各自缄默。
隔离,不再只是医学动作,而是一场全球性的集体创作——连 LOGO 也被迫“社交距离”。
故事始于巴西麦当劳官推的一张图:金色拱门“M”被一劈为二,中间空出足够让病毒望而却步的留白。配文只有一句——“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长久地相拥”。随后,雷蛇的三头蛇也学会了“保持距离”,蛇身被拆成三段,像在说:连游戏设备都宅家了,你呢?
设计师 Jure Tovrljan 与 Bosslogic 顺势点燃全球脑洞:
• 星巴克双尾塞壬戴上 N95,只露一双会笑的眼睛;
• 肯德基爷爷的白胡子被口罩收编,只剩眉梢的慈祥;
• 万事达两个圆点互道珍重,中间隔着一条银河;
• 奥运五环各自远游,像五颗行星遵守新的公转半径;
• Supreme 干脆把红框拆成四块,街头叛逆也得遵守防疫守则。
更具巧思的是内容派:
诺基亚的握手画面被替换成手肘相碰;
红牛双牛隔栏相望,能量仍在,只是不再对冲;
PUMA 美洲豹独守空场,NBA 球员在 LOGO 里隔空击掌;
LinkedIn 的“in”被拆成 i 与 n,提醒职场人:云办公也是办公。

最尴尬的是科罗娜——名字与病毒谐音,设计师索性让它“改名换姓”,瓶身 Corona 被划掉,手写 “Almost Corona”。

很快,东方接力。
微博话题 #LOGO隔离挑战# 空降热搜:
华为八瓣花瓣各自飘零,像一场数字化的分形;
新浪大眼睛“离家出走”,只剩一个空框凝视世界;
大众与奥迪把四个圈拆成四个孤岛,金属光泽依旧冷峻;
喜茶的小人戴上奶茶色口罩,奶盖与防护两不误;
天猫黑猫把胡须藏进口罩,只剩一双铜铃眼继续卖萌;
美团小黄人头顶 N95,依然比心,只是隔着空气;
可口可乐买下纽约时代广场巨幕,白底红字:
“Staying apart is the best way to stay united.”
一句话,让霓虹也学会了克制。
在这场无声的狂欢里,品牌被分为三派:
主动派——社交基因旺盛,擅长把公共情绪翻译成品牌语言;
被动派——个性鲜明,即便沉默,网友也会替它开口;
绝缘派——深耕线下,错过了一次被云端看见的机会。
但隔离不止于 LOGO。
一支名为《疫情时期的爱情》的短片在微博刷屏:
恋人隔着玻璃贴掌,口罩下的吻落在指尖;
外卖骑手把奶茶挂在门把,后退三步,比心离开;
老奶奶把亲手织的口罩递给快递员,毛线缝隙里藏着阳光。

故事的最后,我们想用“快缩短网址” suo.run 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把冗长的恐惧、焦虑、距离,一键缩短;
把漫长的思念、祝福、希望,一键送达。
当 URL 变短,心却变长——
哪怕相隔万里,也能用一串轻盈的字符,把“在一起”说得铿锵。
世界按下暂停键,我们学会用留白书写深情。
愿所有分离,都是下一次重逢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