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实习复盘:用户研究工作与思考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实践中,我以研究实习生的身份深入业务一线,从真实场景出发,探索用户、产品与商业之间的深层连接。以下是我对这段经历的凝练与重构,愿为同行者提供一丝启发。

一、职责之维:研究如何赋能业务



我的工作并非孤立的数据堆砌,而是紧密嵌入公司战略与产品演进之中。核心职责包括:

- 洞察业务全貌:深入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运营逻辑、产品架构、目标人群及价值主张;
- 竞品解构:系统拆解竞品的产品形态、功能设计、用户定位与增长路径,提炼差异化策略;
- 行为路径梳理:绘制用户在产品中的关键行为流,结合数据埋点监控转化漏斗,识别异常节点;
- 多层用户研究:从产品层、战略层到体验层,整合定性与定量洞察,输出可落地的优化建议。

二、实战之道:从混沌中建立秩序

彼时,我加入的是一家聚焦职场技能提升的初创教育公司,主打微信公众号课程商城,服务百万级用户。商业变现路径多元——广告、社群转化、课程销售与合作分佣并行。然而,作为新人,既无导师指引,亦无标准流程可循,唯有主动破局。

准备阶段(第一周):锚定方向,构建认知框架

1. 理解业务肌理
研究的价值在于服务业务。我首先绘制了课程商城的商业模式图,明确研究在其中的角色:为课程选品提供依据、为用户运营提供数据支撑、为转化路径提效增能。同时,厘清各部门职能边界,思考如何以研究之力协同产品、运营与市场。

2. 深度体验产品,输出诊断报告
我以“用户+研究者”双重身份沉浸式使用产品,追问关键问题:
- 用户如何触达产品?
- 使用动机是什么?产品是否真正满足其核心需求?
- 功能是否易用、可用、人性化?
- 用户在哪些环节流失?痛点何在?
基于此,形成《产品体验优化建议》,直指交互与结构缺陷。

3. 绘制用户行为路径,提出流程优化
例如,在课程商城中,我发现课程分类混乱,缺乏清晰导航。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搜索成本极高。通过用户访谈与问卷验证该痛点真实存在后,我明确提出增设“课程分类导航栏”的需求,并附上原型建议。

正式阶段:体系化推进研究落地

1. 建立需求池,实现研究任务闭环管理
面对来自产品、运营、战略等多方的研究请求,我搭建了结构化需求池(使用TAPD平台),包含编号、模块、描述、来源、优先级、状态等字段。此举不仅避免需求遗漏,更让研究工作变得可追踪、可评估、可协作。我倡导各部门主动提交需求,使研究真正成为跨团队的基础设施。



2. 构建并验证用户画像模型
结合在线问卷、后台数据分析、社区访谈与深度用户对话,我初步勾勒出核心用户画像——25–35岁职场人,追求效率提升,时间碎片化,决策理性但易受口碑影响。
为验证模型准确性,我推动课程采购团队基于画像定向选课,并通过后续转化数据进行回溯验证。这一闭环确保画像不止于纸上谈兵,而成为业务决策的指南针。
用户画像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助力精准运营、驱动产品迭代,甚至为公司探索新业务线提供方向。

3. 深挖异常,多维归因
当某门课程转化率显著低于同类产品时,我并未止步于表象。
- 路径层面:通过漏斗分析与数据埋点,定位流失高发环节;
- 心理层面:访谈购买与未购买用户,挖掘价格敏感度、内容信任度、页面说服力等潜在因素。
最终,综合数据与质性洞察,提出页面文案优化、试看机制增强等具体方案。

三、结语:研究即桥梁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悟:优秀的用户研究,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学术游戏,而是扎根业务土壤、回应真实问题的实践艺术。它要求我们既能俯身倾听用户心声,又能抬头看清商业逻辑;既要有独立思辨的能力,也要有协同落地的智慧。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理念中,我们相信:缩短的不只是链接,更是用户与价值之间的距离。而研究,正是那把精准丈量距离、不断优化路径的尺子。

愿此分享,助你在纷繁复杂的业务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清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