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用户画像里的兴趣类标签如何计算?

编者按:
互联网的迅猛演进,将人类推入一个信息空前丰沛的时代。每日新生的数据如潮水般奔涌,信息过载已然成为数字生活中的隐性负担。面对浩如烟海的内容,用户往往难以迅速锚定真正契合自身兴趣的信息。在此背景下,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提炼细腻的兴趣偏好标签,不仅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更成为平台智能推荐与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基石。

今日,我们聚焦于“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背后的数据洞察力——深入解析用户兴趣偏好标签的计算逻辑,以期在纷繁数据中捕捉用户真实的心之所向。

一、何为兴趣偏好标签?

兴趣偏好,顾名思义,即用户对特定对象(如商品、品类、内容主题等)所表现出的倾向性。以电商场景为例,它并非简单地记录“用户是否购买过某类商品”,而是试图回答:“用户是否真正喜欢这一类别?”

官方定义可表述为:基于用户与兴趣对象之间的多维互动行为,量化其对该对象的关注程度与情感倾向。

有读者或许会问:这难道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只需统计用户历史订单中各类别的交易频次,体育类目若占比较高,即可判定其偏好。

此逻辑虽直觉合理,却忽略了大量非交易型但极具价值的行为信号。例如,某用户频繁浏览运动装备页面、反复查看跑步鞋详情,却始终未下单——这是否意味着他对体育毫无兴趣?恰恰相反,这种高频率的浏览行为,往往预示着潜在的强烈兴趣,甚至比一次偶然的购买更具营销前瞻性与行为代表性。



因此,真正的兴趣偏好标签,应融合显性行为与隐性意图,构建更立体、更动态的用户兴趣图谱。

二、兴趣偏好标签的计算框架

我们的计算体系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互动行为、互动深度与行为权重。以下以“用户是否偏好某一商品类目”为例,详述其构建逻辑。

1. 互动行为:界定兴趣的边界

首先需明确哪些用户行为可作为兴趣判断的依据。在电商生态中,典型行为包括:
- 浏览:页面访问、商品详情查看;
- 收藏/加购:主动保存或加入购物车;
- 购买/下单:完成交易闭环。

这些行为层层递进,分别代表了从初步关注到深度认同的不同兴趣阶段。此外,搜索行为亦能反映用户主动探索的意图,但由于其依赖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NLP)进行语义归类,在精度要求适中或资源受限的场景下,常被暂时搁置。

2. 互动深度:穿透表象,洞察真实偏好

仅有行为类型尚不足以精准刻画兴趣。若仅因用户点击了一款篮球鞋,就断言其热爱“体育”大类,显然失之偏颇。为此,我们引入“互动深度”指标,用以衡量用户在特定类目下的参与广度与强度。

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三个维度:
- 类目层级渗透度:用户是否覆盖该类目的多个三级子类(如篮球、跑步、健身器材);
- SKU 覆盖广度:浏览或交互的商品 SKU 数量;
- 行为频次与强度:如浏览时长、重复访问次数、购买件数等。

通过深度指标,可有效避免“单点爆破”带来的误判,使兴趣标签更具鲁棒性与代表性。

3. 权重设置:赋予行为以意义



不同行为对兴趣强度的贡献度天然不同。正如俗语所言:“心动不如行动”,而“真金白银的付出”更是兴趣的终极证明。因此,必须为各类行为赋予差异化权重:

- 浏览:基础权重,代表初步兴趣;
- 收藏/加购:中等权重,体现意愿强化;
- 购买/复购:高权重,象征高度认同与忠诚。

权重设计需结合业务目标灵活调整。例如,在拉新阶段可适度提升浏览权重以捕捉潜在兴趣;而在促活或复购场景,则应强化交易行为的影响力。

结语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智能生态中,每一个短链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用户的兴趣轨迹。通过对兴趣偏好标签的精细建模,我们不仅缩短了网址,更缩短了用户与心仪内容之间的距离。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算法,让每一次点击,都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