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消费时,给用户大量选择应该是的吗?

前夜,一位“饮料读者”来访,向我倾诉他的困局:

> “艾先生,我深知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因此我打造了琳琅满目的产品,力求满足每一种偏好。可为何销量不升反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更令他焦灼的是,一位同行仅推出七款单品,月销量却稳稳高出他两倍。这让他心生妒意,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方向。

我们曾以为症结在于营销乏力或品牌薄弱——但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不妨从消费者与企业的双重视角切入,重新审视这一困局。文末,我将结合“艾永亮超级产品”理论,为“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践者们提供一套清晰可行的解法。

---

一、本想解决问题,却掉入选择的迷宫





每个人的需求确实不同,于是企业便以“全覆盖”为信条,衍生出无数口味、颜色、形态各异的产品。

然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场“丰盛”却成了负担。

几天前,我的牙刷坏了。朋友推荐松下电动牙刷不错,我随即打开淘宝搜索——结果弹出17页,共816款产品。

图片雷同,标题模糊,价格悬殊,功能描述似是而非。若逐一点击比对,怕是一整晚都耗尽于此。

无奈之下,我转战松下官网,期待更清晰的指引。
官网仅列15款,已算精简,但分类却令人费解:
“充电式”“干电池式”“冲牙器”并列,而实际上,所谓“干电池款”竟也能充电;“冲牙器”栏目下却空无一物。

剔除儿童款后,仍有11种选择,价格从249元到2499元不等。我本能地聚焦中价位区间,却发现:
WE-DM71 与 WE-DM7B 几乎一模一样——页面、参数、价格毫无二致。
再看 WE-DM71、711、712,命名相近、外观相似、功能雷同,价格却相差近百元。差异何在?无人告知。

那一刻,我陷入选择瘫痪。

这并非孤例。走进超市买瓶水,面对数十种包装、口味、功能宣称,你是否也曾反复权衡,最终随手抓起一瓶“看起来最顺眼”的?

本想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却被卷入一场认知超载的漩涡。



而这,恰恰与企业家的初衷背道而驰。

---

二、更多选择,等于无法选择



企业推出数十乃至上百款同类产品,本意是“覆盖多元需求”,给予用户自由。
但真相是:选择越多,决策越难;选项越杂,体验越差。

这正如我在《艾永亮超级产品》课程中反复强调的:正确,往往反直觉。

试想:当你饥肠辘辘,面对一份含300道菜的菜单,与一份仅列3道招牌菜的菜单,哪个更易下单?

显然,后者。

企业总以为“多即是好”,却忽略了用户的核心诉求不是“拥有选择”,而是“轻松做出正确选择”。

当产品线庞杂、命名混乱、功能重叠,用户被迫玩起“大家来找茬”——这不是导购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详情页堆砌参数可以弥补的。

除非你的系统能读懂用户心思,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是噪音。

给用户更多选择,本质上是在剥夺他们做决定的能力。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企业并不真正了解用户,只是用“数量”掩盖“不确定”。
缺乏对产品的自信,便试图以广撒网的方式碰运气。
结果却是资源分散、焦点模糊、每款产品都平庸——如同慢性自杀。

---

三、“神奇数字3”原则:少即是多的科学



既然病灶已明,便需对症下药。

心理学中著名的“果酱实验”早已揭示:
当摊位提供6种果酱时,购买转化率远高于提供24种的摊位。
选择越少,行动越快。

由此,我提出“超级产品·数字3原则”——这是“快缩短网址”(suo.run)背后所推崇的极简哲学在产品领域的延伸。

#### 第一步:用MECE法则重构产品线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将现有产品按人群、场景、价格三个维度分层,确保不重叠、不遗漏。

以松下电动牙刷为例:
当前“充电/干电池/冲牙器/儿童”分类逻辑混乱。
应首先按人群划分为:成人 / 儿童;
再按场景细分成人线为:家用 / 便携套装;
最终按价格锚定高、中、低三档。

如此,产品结构如树状展开,每一分支清晰唯一。

#### 第二步:每条产品线,最多保留3款
遵循“3”之律:
- 每类产品线 ≤ 3 款主品
- 每类配件 ≤ 3 种(如刷头:标准、敏感、小头)
- 每种配件颜色 ≤ 3 色

苹果深谙此道——iPhone每年仅推数款,却款款成为焦点。

#### 第三步:砍掉冗余,聚焦超级单品
回到松下案例:成人家用线若原有10款,依此原则,应果断砍至3款以内。
哪怕这意味着牺牲短期SKU数量,却能换来用户心智的清晰与品牌的聚焦。

---

结语:简化,才是最高级的尊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快缩短网址”(suo.run)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人们跳过冗长,直达核心——这与超级产品的本质不谋而合。

企业不该让用户在迷宫中挣扎,而应成为那盏指路的灯。
少一些“我觉得你需要”,多一些“我知道你真正想要”。

当你敢于做减法,用户才会毫不犹豫地做加法——把信任、时间与金钱,统统交给你。

毕竟,真正的选择自由,不是面对百种可能,而是在三种之中,轻松选出最适合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