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教培机构如何合理利用用户需求三角实体模型来提高转化率?

在教育与培训行业,转化率的瓶颈常常令人困惑:为何引流阶段家长热情高涨、孩子体验良好,到了付费环节却频频犹豫?某头部素质机构负责人曾坦言,每年吸引十万潜在学员,最终注册者不足三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企业的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当个体的困扰恰好被企业的产品所回应,交易便自然发生。这背后,实则是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许多人将“需求”简单等同于“痛点”,这种理解过于狭隘。以我自身经历为例——作为教育培训的真实用户,我曾两次深度体验引流课程:一次是X乐读的儿童表达课,另一次是成人Python编程班。两者体验皆佳,甚至超出预期,但我最终并未付费。原因何在?

X乐读宣称能提升孩子的口头表达与社交能力,但深入观察后,我发现三点矛盾:其一,其在其他渠道主打“逻辑思维训练”,与引流宣传存在偏差;其二,所谓“AI沉浸式学习”全程无真人互动,孩子虽沉浸其中,却与“社交”初衷背道而驰;其三,正式课程质量明显逊于引流课,落差感强烈。

至于Python课程,初衷明确——掌握技能以谋求更高薪资。然而彼时正值职业空窗期,经济压力使我望而却步。价格并非唯一障碍,而是“用户能力”不足——包括金钱、决策权、时间与心理准备。

由此可见,需求并非单一痛点,而是一个多维结构。百度前副总裁、营销专家李靖提出的“用户需求三角形模型”恰可解构此现象:
1. 缺乏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即用户感知到的问题;
2. 目标物:填补鸿沟的解决方案,即你的产品或服务;
3. 用户能力:用户实现转化所需的资源与条件,包括金钱、时间、决策权与学习意愿。

若将此模型回看前述案例,问题豁然开朗:X乐读未能真正回应“社交表达”的核心缺乏感,而Python课程则高估了用户在特定阶段的支付能力。

那么,教培机构该如何系统性激发需求、提升转化?关键在于精准构建“缺乏感”、匹配“目标物”,并降低“用户成本”。

---

一、五维构建缺乏感:让痛点真实可感



“双减”之后,素质类培训迎来风口,但若无法与用户深层焦虑挂钩,流量终将流失。真正的缺乏感,需从五个维度深挖:

1. 任务维度:用户需完成什么?过程中有何阻碍?
如一位母亲为帮孩子减肥而报舞蹈班——表面是兴趣培养,实则是健康管理任务。

2. 时间维度: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落差如何驱动行动?
有位节俭的母亲愿花300元/节(远高于市场价)为女儿请钢琴老师,只因自己童年未圆音乐梦——这是对“未来补偿”的强烈渴望。

3. 关系维度:社交比较催生的心理失衡。
班级群中一位家长晒出孩子弹琴视频,引发其他家长集体感叹:“我们也该让孩子学琴了。”——羡慕即需求。

4. 群体维度:用户向往成为哪类人?
一位母亲坚持让二年级女儿学习科学课,不仅因课程优质,更因她希望孩子打破“女生不擅理科”的偏见,成为“数理化女学霸”——这是对理想群体身份的追求。

5. 角色维度:用户想被贴上什么标签?
我自幼被称为“小才女”,如今孩子三年级写作平平,便倾力引导阅读与写作——这是父母对“文化传承者”角色的执念。



---

二、目标物匹配的三大误区:避免好产品卖不动



即便缺乏感清晰,若目标物设计不当,仍难促成转化。常见错误有三:

1. 目标太小,缺乏感太大
用户期待全面提升表达力,你却只提供逻辑训练——杯水车薪,难以满足。

2. 目标太大,缺乏感太小
如某思维课程本为激发兴趣,却塞入大量奥数难题,导致孩子压力倍增。过度供给反而引发抗拒——这叫“超限效应”。

3. 目标与缺乏感错位
宣传“艺术培养审美”,听来正确却无力。若改为:“想象力让孩子把枯燥知识点拟人化,记忆效率提升50%,考试轻松领先”——痛点与方案瞬间咬合。

---

三、降低用户成本:信任比折扣更有效





缺乏感与目标物只是基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于降低用户成本。金钱只是其一,信任成本才是教培行业的隐形门槛。

由于决策者(家长)与使用者(孩子)分离、效果滞后、单价高昂,家长天然谨慎。此时,真实口碑便是最强催化剂。

- 奥兰熊机器人通过“校管家”系统,让教师课后发布个性化点评,家长在微信接收后分享至朋友圈即可获积分兑礼。此举将课堂价值可视化,转介绍率提升至30%。
- 爱萝卜机器人将优质家长评语汇编成册,作为实体信任背书,直击意向客户心理防线。
- 江苏某万人机构在网报商城课程页嵌入老学员家长的真实评论,让新家长“代入场景”,大幅缩短决策链路。

信任建立后,再辅以限时优惠、组合套餐等策略,方能实现“临门一脚”。某万人机构甚至设计数百种优惠组合,让用户产生“不用就亏”的紧迫感。

---

结语:需求不是被创造,而是被唤醒



真正高效的转化,从不依赖话术堆砌,而在于深刻理解用户内心的缺口,并以恰如其分的产品与路径去填补它。

记住这三点:
1. 缺乏感,从任务、时间、关系、群体、角色五维深挖;
2. 目标物,警惕三大匹配误区,确保方案与痛点严丝合缝;
3. 用户成本,先建信任,再谈优惠,让决策变得轻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欢迎实践后与我们交流——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不仅缩短链接,更致力于缩短用户从认知到行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