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企业做八卦营销,真的是第一要务吗?
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埋头赶稿,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你知道吗?某互联网大佬出轨了,全网都在刷!”
我愣了一下,回了个“???”表情包。
对方慢悠悠地补了一句:“你居然不知道?”
那一刻,我差点以为世界末日来了——结果只是又一则圈内八卦。
这场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总以为八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是“长舌妇”的专利。可事实上,无论男女、不论身份,从街边小贩到世界500强CEO,谁不聊点“别人家的事”?
科学研究早已揭示:八卦,是人类社交的底层逻辑。
猿猴靠互相梳毛维系群体关系,而人类,则靠交换信息、分享秘密、议论他人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圈。一顿饭吃半小时,八卦能聊四五个小时——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是在编织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
就连猫咪之间互相舔毛,也不只是为了清洁,更是情感联结的仪式。
既然八卦如此根植于人性,那它与营销之间,是否也藏着某种隐秘的通路?
答案是肯定的。
八卦天然具备三大营销梦寐以求的特质:主动传播性强、扩散速度快、记忆点深刻。
用户不会主动转发“本产品采用先进纳米技术”,但一定会津津乐道:“听说那个CEO被请去喝茶了?”、“某明星直播翻车,当场崩溃!”
问题来了:企业做推广,向来主打“正面形象”——我们多好、多强、多值得信赖。可偏偏,人们更爱传播负面事件。
为什么?因为大脑对“他人倒霉”或“权威崩塌”格外敏感。神经科学显示,当我们听到名人丑闻时,大脑的奖赏回路会被激活——那种微妙的优越感与窥探欲,堪比轻度成瘾。
于是,一些聪明的品牌开始“反其道而行之”:用看似负面的故事,传递正面的价值。

比如一家餐厅,与其吹嘘“汤品鲜美”,不如讲这样一个故事:
> 顾客等了30分钟鱼汤还没上,怒气冲冲去找厨师。厨师却说:“再炖20分钟,风味才够醇厚。”最后不仅送上热汤,还附赠一碟家乡小菜。
表面是“上菜慢”的抱怨,实则暗藏“匠心”与“诚意”。
海底捞的“服务神话”,大多也是这类“负面包装正面”的叙事——看似吐槽,实则种草。
真正的八卦,从来不是空泛的形容词,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有冲突的“事件”。

你说耳机“音质如天籁”,没人记得;但若说:
> “多动症的孩子戴上某某耳机后,第一次安静坐了两小时,只因里面播放着森林雨声。”
这个故事,就会在朋友间口耳相传:“老张家孩子以前坐不住,现在戴个耳机就变乖了,你猜是哪个牌子?”
事件自带传播钩子。哪怕传到最后变成“聋哑儿童靠它恢复听力”(虽涉嫌夸大),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还记得天猫那家被“薅羊毛”薅到关门的橘子店吗?一场非人为的风波,却让店铺一夜爆红。朋友聊天时一句“太惨了,那家店都被薅倒闭了”,可能就促成一笔订单:“你老家也产橘子?给我寄十斤!”
八卦营销,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在短时间内引爆声量,让初创品牌从无人问津到街谈巷议。但若产品经不起考验,热度终将化为泡沫。
有人曾说:“APP哪怕昙花一现,也好过悄无声息地死去。”
这话听着悲壮,却道出了现实——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先被看见,才有资格被选择。
所以,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企业而言,学会制造“可传播的事件”,将品牌融入人们的日常谈资,或许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攸关的第一要务。
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是信息节点的世界里——
你不成为八卦,就会被八卦淹没。
---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每一次分享,都自带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