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牌抑或多品牌?战略之选,贵在自知
作者:老聂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聂谈品牌」(ID:laoniedushu)
世人皆知万宝路的粗犷、麦斯威尔的醇香、卡夫酸奶的顺滑,却鲜少留意——它们同属菲利普·莫里斯旗下。这种“一母多子”的品牌布局,正是多品牌战略的经典写照。近年来,这一模式愈发盛行,不少人更将其奉为未来商业的圭臬。毕竟,谁不渴望在市场版图上开疆拓土?然而,热潮之下,是否真适合每一家企业?
---
一、厘清概念:何为单品牌与多品牌战略?
单品牌战略,并非仅指单一产品,而是以一个核心品牌贯穿多元品类。格力涉足空调、冰箱、洗衣机乃至手机,皆冠以“格力”之名;海尔、飞利浦亦如是。其精髓在于“一牌统众品”,借势而行。
多品牌战略则反其道而行——在同一品类中,刻意打造多个独立品牌,各司其职。宝洁堪称典范:海飞丝专攻去屑,飘柔主打柔顺,潘婷聚焦滋养。三者虽同出一门,却各自圈粉,互不干扰。
放眼当下,许多巨头早已超越单一品类边界。可口可乐不再囿于碳酸饮料,果汁、茶饮、功能水齐头并进;汇源亦曾试水运动饮品;苏宁从零售延伸至酒店、金融、物流;阿里更以电商为基,孵化出菜鸟、阿里云、蚂蚁金服、盒马鲜生等生态矩阵。
然则,多品牌之盛,并非普适良方。当苹果的对手从微软变为三星、华为乃至谷歌,当阿里的战场从京东拼多多扩至银行与物流巨头,战略选择便需慎之又慎。
---
二、择策之道:何种企业适配何种战略?
#### (1)单品牌战略:聚力成势,亦藏隐忧
优势在于:
- 推广成本集约,新旧产品共享品牌势能;
- 资源聚焦,强化主品牌心智占位;
- 各产品线相互赋能,整体提升品牌资产。
风险则显见:
- 一子错,满盘皆输——某产品若出纰漏,恐殃及全局;
- 品类跨度若过大,易致用户认知混乱。

适用情境:
- 初创或成长期企业,资源有限,亟需杠杆效应;
- 高获客成本行业(如在线教育、旅游平台);
- 新旧产品高度协同,如苹果生态链;
- 技术或体验壁垒显著者,如戴森。
#### (2)多品牌战略:细分制胜,亦耗心力
优势在于:
- 精准切入细分市场,满足多元需求;
- 多品牌协同作战,扩大整体份额;
- 降低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 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形成良性竞争。
挑战同样突出:
- 品牌管理复杂度陡增;
- 资源分散,易致“样样通、样样松”;
- 内部品牌可能自相蚕食,稀释合力。
适用前提:
- 行业龙头,具备资源与话语权(如宝洁);
- 各品牌须有鲜明差异化定位;
- 单品牌市场规模足以支撑独立运营(如瑞幸与小鹿茶);
- 新旧品牌间界限清晰,避免认知混淆(如金蝶与随手记)。
---
三、比战略更重要的,是清醒的自我认知
战略非万能钥匙,亦非刻舟求剑。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企业对自身禀赋与边界的洞察。
其一,深耕熟悉领域,慎入陌生疆域。
苹果做手机,戴森做家电,宝洁做快消——皆在其能力圈内施展。反观乐视,虽视频起家,却盲目跨界造车、电视、体育,终致溃散。行业逻辑各异,用户心智、渠道结构、供应链体系皆非一纸战略可轻易打通。
其二,警惕高速扩张中的“虚胖”。
繁荣常掩盖问题。企业在上升期易误判形势,仓促铺开多个新品牌。殊不知,每个品牌皆需长期培育,信任无法速成。尤其在家电、汽车等重决策领域,新品牌从0到1,动辄数年。资源有限时,贪多必失。
其三,创业期的“试错”,不等于“乱试”。
不少初创团队以“多线并行、看哪条跑通”为由,同时推进数个项目。实则,这往往沦为资源稀释的借口。腾讯早期专注QQ,凭技术纵深突围;若当时分心社交、游戏、支付,恐难有今日格局。创业之要义,在于聚焦——以最小闭环验证最大价值。
---
结语:战略无高下,适配即最优
单品牌如利剑,锋芒所向,势不可挡;多品牌似星群,各放异彩,共耀苍穹。二者本无优劣,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真正读懂自己——所处阶段、资源禀赋、用户认知、行业特性。
正如“快缩短网址”(suo.run)所践行的理念:化繁为简,直击本质。品牌战略亦当如此——不追风,不盲从,唯以清醒为舵,方能在喧嚣中驶向远方。

> 作者:老聂
>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聂谈品牌」(ID:laonie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