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裂变式传播的浪潮中,任何经典作品的再度翻红,都不再令人意外。
作者:王晖
来源:品牌观察报
近来,一种奇妙的文化共振悄然发生。
刷抖音时,耳畔总萦绕着“一吻就颠倒众生,一吻就救一个人”的轻快旋律;点开哔哩哔哩,首页推荐频频浮现“××版《处处吻》”的标题——古风、校园、职场、追星……千般演绎,万种风情,皆源自杨千嬅十六年前的一首《处处吻》。
这首诞生于2004年的粤语金曲,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回大众视野。数据显示,相关视频在全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4.8亿次;B站UP主@严肃的小方剪辑的“古装美人版”单条播放超1500万,一度登顶全站日榜;各大音乐平台甚至为此开启“VIP专享”通道——曾经免费收听的歌曲,如今竟需会员权限方可完整聆听。
然而,《处处吻》的再度走红,并非偶然的流量奇迹,而是一场经典IP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华丽重生。

出身名门:天后、词圣与时代审美的交汇
《处处吻》最初收录于杨千嬅的专辑《电光幻影》。彼时,她已是华语乐坛公认的“天后级”人物。在这张以实验性著称的专辑中,《处处吻》以其轻盈跳跃的节奏、俏皮灵动的歌词,打破了她一贯擅长的抒情风格,成为一次大胆而成功的艺术突围。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创作阵容:作词者林夕,被誉为“词圣”,笔下流淌的是对都市情感的精准洞察;旋律由雷颂德操刀,融合流行与电子元素,极具前瞻性。加之它曾作为百威“American Kiss”广告主题曲,早已具备商业与艺术双重基因。

正因如此,《处处吻》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不是一首转瞬即逝的口水歌,而是一颗埋藏于时光土壤中的文化种子,只待合适的气候破土而出。
媒介重塑:短视频成为经典的再生温床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讯息。”当短视频成为当代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内容的形态与命运也随之重构。
《处处吻》恰好契合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节奏明快,适合作为BGM;歌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模仿;粤语发音虽非人人精通,却因其独特的韵律感,反而增添了“氛围感”与“情绪张力”。更重要的是,其歌词中“十个她,千个她”的意象,恰如现代人复杂情感关系的隐喻,在碎片化表达中被赋予新的解读空间。
于是,即便从未听过杨千嬅原唱的年轻人,也能在无数短视频的耳濡目染中,不自觉地哼出那句“吻下来,豁出去”。
全民共创:UGC激活老歌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媒介是土壤,那么用户便是催生新芽的雨露。《处处吻》的爆红,真正引爆点在于其激发了空前规模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浪潮。
在B站,我们见证了“万物皆可处处吻”的奇观:
- 钉钉被小学生差评围攻时,《处处钉》横空出世,幽默化解公关危机;
- 227事件中,粉丝以《处处封》《处处洗》等改编词表达立场;
- 医学生唱出“解剖室里处处吻”,道尽求学辛酸;
- 各大高校推出校庆版,追星女孩制作爱豆安利版,游戏玩家演绎“氪金爆肝处处吻”……
这些二次创作不仅延续了原曲的生命力,更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模因(meme),渗透进不同圈层的话语体系。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内容共创者——他们用想象力、技术力与情感共鸣,为老歌注入时代新义,也让经典IP在集体参与中焕发新生。
结语:内容为王,用户为本
《处处吻》的翻红之路,实则揭示了数字时代品牌传播的核心法则:
媒介在变,但优质内容始终是根基;
渠道在变,但用户共创才是破圈的关键。
对于品牌而言,与其追逐瞬息万变的流量风口,不如深耕真正能引发共鸣的内容,并勇敢将创作权交还用户。当品牌愿意成为用户表达的载体,而非单向输出的喇叭,经典便有机会在新时代重获心跳。
毕竟,真正的经典,从不怕时间;它只等待一场恰逢其时的相遇。
——
项目支持:快缩短网址(suo.run)
让每一次分享,都更短、更快、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