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重塑与价值跃升之间:餐饮业涨价的深层逻辑
作者:林川
来源:品牌头版(ID:ceozhiku)
步入四月,尽管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社会重心已悄然转向经济复苏。而在这场复苏浪潮中,餐饮业无疑站在了最前线——它不仅是烟火气的象征,更是消费信心的晴雨表。
近期,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头部品牌相继宣布调价,旋即引发舆论热议。有人理解其难处,亦有人愤然离席。喧嚣背后,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浮出水面:从品牌战略的高度审视,餐饮企业究竟该不该涨价?又该如何优雅地涨价?
一、涨价,是品牌进化的必然选择

面对成本高企、利润压缩的现实困境,许多餐饮经营者陷入两难:不涨,难以为继;涨了,恐失人心。然而,若跳出短期情绪,从品牌资产构建的维度思考,涨价非但不是退步,反而是品牌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一,价格是价值的外显。消费者心智中,“高价=高品质”仍是根深蒂固的认知逻辑。小米曾以“性价比”立足,却在推出小米10时毅然提价千元,进军4000–6000元高端市场——此举并非背离初心,而是为打破“廉价”标签,重塑品牌高度。餐饮亦如是。合理的价格提升,是对产品力、服务力与体验感的自信宣言。
其二,消费升级不可逆,年轻一代愿为“值得”买单。当下,人均百元乃至两百元的用餐预算已成常态。若你的餐厅仍固守50元价位,看似亲民,实则将高价值客群拒之门外。涨价,本质上是一种客群筛选机制——留下真正认同你品牌理念的人。
其三,特殊时期,涨价更具“合理性”。疫情之下,公众对成本上涨已有心理预期。海底捞虽因舆论压力回调价格,但其客流未减,正印证了“真香定律”:当品牌足够强大,消费者愿意为信任支付溢价。此时顺势调价,抵触情绪反而最小。
其四,涨价维系产业链健康。餐饮上游供应商同样承压。适度提价不仅保障自身利润,更能稳定供应链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归根结底,商业的本质是共赢,而非单方面牺牲。
二、如何涨价?一场关于感知价值的艺术
涨价绝非简单修改菜单数字,而是一场系统性升级。真正的高手,从不让顾客觉得“被割韭菜”,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说:“这钱花得值。”
首先,价格之上,必有体验之升。门店环境焕新、菜品研发迭代、服务细节打磨——每一处升级都应成为涨价的“理由凭证”。唯有让消费者清晰感知到“多花的钱换来了什么”,才能完成心理说服。
其次,善用“锚定效应”制造实惠幻觉。麦当劳曾限时推出9.9元麦辣鸡腿堡,看似让利,实则引导组合消费——一杯可乐、一份薯条,客单价悄然跃升至33元。这种策略既满足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又巧妙转移对主品涨价的敏感度。
再者,借新品实现价格带突破。麦当劳通过安格斯系列将单品定价推至30–42元区间,却鲜少引发抵触。原因在于:新品自带“尝鲜”属性,消费者天然接受其溢价。以此为跳板,品牌得以悄然抬升整体价格水位。

最后,以套餐重构价格感知。高毛利与低毛利产品巧妙搭配,高价菜与引流菜相互平衡,既能稀释单点价格的冲击,又能提升整体营收。这不是算计,而是智慧——让消费者在“划算感”中完成消费升级。
三、分层策略:不同段位,不同涨法
涨价并非一刀切,而需因“牌”制宜。
头部品牌,如海底捞、喜茶,涨价是战略试探。它们借机测试用户忠诚度边界,验证品牌溢价能力,甚至主动拉开与竞品的距离,筑起认知护城河。对它们而言,价格是地位的宣言。
中腰部品牌,则需务实而精准。与其盲目跟风,不如深耕“一公里商圈”:摸清周边对手的菜单、定价、服务短板,在局部战场实现降维打击。只要比隔壁强一点,涨价便有了底气。
尾部品牌则须格外谨慎。高频刚需菜品宜稳价维系基本盘,低频特色菜可适度提价;同时,大力推广限时优惠、组合套餐,营造“天天有惊喜”的氛围。核心在于:用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提升,换取用户的宽容与信任。
结语
涨价,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品牌进阶的副产品。当一家餐厅敢于且能够优雅地涨价,意味着它已从“生存模式”迈向“价值模式”。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消费者愿意为真正的好东西付费——前提是,你得让他们看见、感受到、相信那份“好”。
而这一切,恰是品牌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