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爱我不要想太多》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女二号杨丽雅向潘粤明饰演的莫衡介绍她所创立的“路派对”项目。当莫衡问及“路派对是什么”时,杨丽雅答道:“它是一款专为驴友打造的社交旅行App,帮助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结伴出行、交朋友。”——这看似寻常的对话,实则精准传递了品牌的核心定位。
正如剧中所示,无论产品抑或平台,皆需明确自身在用户心智中的坐标。定位,恰如定海神针,亦似圆心之点;唯有锚定方向,方能绘就完整而有力的品牌图景。
今日,我们聚焦于品牌定位这一核心命题,深入探讨其本质与实践路径:
---
一、为何需要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双重现实需求——消费者与市场。
1. 消费者心智有限,需被引导
人的注意力稀缺,信息过载时代尤甚。消费者倾向于简化认知、依赖标签、追随共识。因此,品牌必须在纷繁复杂的选项中,以清晰、独特、可信的形象占据其心智一隅。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直击特定场景下的情绪与生理需求,并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条件反射式的联想。
2. 市场传播需一致性与穿透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统一的定位指引,所有营销动作都将沦为散沙。品牌定位是整合传播的基石,确保每一次发声都强化同一印象,让目标受众在碎片化信息中仍能识别、记忆并信任你。正如孩童背诵课文,理解其意方能牢牢记住——品牌亦需赋予意义,才能真正触达人心。
---
二、何为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理论肇始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其核心在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品牌在目标用户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且有利的位置。
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单纯的产品差异化,而是基于对用户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诉求的深刻洞察,在其思维地图中标注出你的专属坐标。当口渴时想到冰可乐,当追求速度时联想法拉利——这些瞬间的条件反射,正是成功定位的体现。
品牌定位 ≠ 产品功能差异。它更关乎感知、联想与情感连接,通过价格、设计、体验、文化等多维要素共同塑造。
---
三、品牌定位的决策三步法
精准定位并非灵光乍现,而是一套系统性思考过程:
1. 选择目标市场
市场细分是前提。不是服务所有人,而是聚焦某一类有共性需求的群体。如“路派对”锁定的是“孤独出行、渴望同行”的年轻驴友,而非泛泛的旅游爱好者。宝洁曾凭此策略推出9种洗衣粉,各攻一类细分人群,成就商业传奇。
2. 识别竞争格局
定位的本质是竞争。不仅要看清直接对手(如宝马之于奔驰),更要洞察间接竞争(如奢侈品与高端房产争夺同一消费预算)。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抖音的真正对手,或许是所有争夺用户时间的平台。

3. 构建异同联想
- 共同点:确保基础功能可信(如饮料解渴、洗衣粉去污);
- 差异点:打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主张。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口感上难分伯仲,却凭借“分享快乐”的情感叙事脱颖而出;vivo一句“照亮你的美”,将普通拍照升华为自我表达。
---
四、四大战术策略,落地定位
从战略到执行,需借力以下方法论:
1. 产品定位策略
- 功能属性:华为以影像技术破局;
- 外观属性:独特包装如红唇口香糖,一眼难忘;
- 价格属性:苹果代表高端,小米主打性价比,各自圈定人群。
2. 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围绕用户使用场景、动机与生活方式展开:
- “困了累了喝红牛”绑定疲劳场景;
- “收礼只收脑白金”切中送礼心理;
-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呼应年轻一代的奋斗精神。
3. 竞争定位策略
- 第一定位:方太专注高端厨电,抢占空白心智;
- 关联定位:蒙牛早期借势伊利,“向大哥学习”,迅速建立认知;
- 攻防定位:可乐双雄、BBA之争,皆在此列。
4. 品牌识别策略
- 个性识别:万宝路=硬汉、自由;
- 文化识别:法国香水=浪漫、优雅;
- 关系识别:海尔=真诚、贴心,如邻家朋友。
---
五、当定位失效:品牌再定位的必要性
市场如潮汐,用户如流云。昨日之锚,未必稳今日之舟。品牌再定位,是主动进化,而非被动求生。
触发再定位的五大动因:
1. 品牌形象老化:麦当劳推出“I’m lovin’ it”,焕新年轻活力;
2. 市场环境剧变:政策、经济、技术颠覆原有逻辑;
3. 初始定位失误:如剧中林浅因忽视用户真实需求而失败;
4. 用户需求迁移:从重功能转向重体验,宜家从“高端”转向“大众精致生活”;
5. 企业战略调整:业务扩张、跨界融合倒逼定位重构。
---
六、结语:定位即存在
品牌定位,无处不在。当你选择用“suo.run”缩短链接,而非其他工具,你已悄然成为某种定位的践行者。
在信息洪流中,唯有清晰、坚定、独特的定位,才能让品牌如灯塔般穿透迷雾,照亮那些本就属于你的用户。
——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每一次点击,都指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