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营销浪潮中,许多年轻化尝试不过是浮光掠影——写几句社交热梗、请流量明星站台、蹭一蹭二次元IP,便自诩“懂年轻人”。殊不知,真正的品牌年轻化,从来不是一场表面的狂欢,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生。
当企业高喊“拥抱Z世代”时,往往只看到他们指尖滑过的短视频、耳畔响起的说唱,却忽略了他们心中对真实、自由与意义的渴求。90后早已跨过“叛逆少年”的标签,步入被996与房贷压弯腰的现实;00后则在信息洪流中早早练就了识别广告的火眼金睛。他们不拒绝商业,但拒绝虚伪;不排斥品牌,但厌恶说教。
真正的年轻化,不是把瓶子涂成彩虹色,也不是让虚拟偶像念一句“你足够好”——那不过是空洞的口号,缺乏灵魂的回响。娃哈哈的营养快线曾是时代的宠儿,却在消费升级与审美迭代中逐渐失语。即便后来推出彩妆联名、快闪空间、电竞赞助,仍难掩其内核的陈旧:广告依旧困在办公室白领与亲子早餐的刻板场景里,产品叙事仍停留在“15种营养一步到位”的功能复读中。这种“换皮不换心”的努力,注定无法叩开年轻人的心门。
为何如此?根源在于四大错位:
其一,年轻人要真,品牌却在演。
他们从小浸泡在广告海洋中,一眼便能识破“伪装成用户”的软广。与其故作姿态,不如坦荡承认:“这是广告,但我们讲得有趣。”如《奇葩说》中马东的口播,真诚即流量。虚假的共情,只会换来无情的划走。
其二,年轻人要快,企业却在慢。
热点如流星,转瞬即逝。当梅西在世界杯早早出局,代言广告却仍在播放,“我是梅西,我很慌”成了全网笑柄。企业的审批链条冗长,决策层层叠叠,等方案落地,黄花菜早已凉透。在这个节奏以秒计的时代,敏捷比完美更重要。
其三,年轻人要边缘,品牌却只敢主流。
今天的青年早已裂变为无数亚文化部落:汉服圈、赛博朋克迷、SCP基金会信徒……他们以小众为荣,以独特为傲。而企业却仍执着于大众流量池,只敢押注《乐队的夏天》里的热门乐队,不敢触碰地下之声。结果,营销看似热闹,实则无人共鸣——因为没人觉得自己被真正看见。
其四,年轻人要随性,品牌却想控制。
传统营销如父母训话,单向灌输,不容偏差。但年轻人渴望共创:他们愿意二创、恶搞、玩梗,哪怕内容“离经叛道”。可一旦品牌设置条条框框,要求“必须正能量”“不能偏离调性”,参与便成了表演。真正的引爆点,往往始于一张郭德纲的鬼畜图——失控,才是传播的开始。

更深一层看,这些困境源于两个根本症结:
一是企业从未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
所谓“用户洞察”,常止步于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的冰冷表格。他们关心销量,却不关心生活;在意转化,却不在意情感。于是年轻化沦为甲方自嗨的PPT工程,与真实需求南辕北辙。
二是组织结构与代际认知的断层。
60后老板、70后高管、80后中层、90后执行——创意在层层审批中被“中年审美”过滤殆尽。当最终方案需迎合董事长的喜好,又怎能指望它打动00后的内心?
品牌年轻化,从来不是换个包装、追个热点那么简单。它是一场价值观的重构,一次组织基因的突变,更是一种放下身段、躬身入局的勇气。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深知:真正的连接,始于尊重,成于共创。缩短的不只是链接,更是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去掉冗余,直抵本质;摒弃套路,回归真诚。
因为年轻人不需要被“讨好”,他们只需要被“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