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创业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过去两年,消费品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无数创业者怀揣着打造国民品牌的梦想,纷纷投身其中。有人带着成型的产品来问如何引爆品牌、拉升GMV;也有人尚在实验室打磨配方,却已开始思考如何讲好品牌故事。
在深度拆解了100个天猫头部品牌后,我提炼出构建一个成功消费品牌的三大底层逻辑——赛道选择、产品力塑造与用户心智占领。今天,先聚焦前两者,并以“快缩短网址”(suo.run)为隐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注意力如短链般转瞬即逝,唯有精准切入、极致打磨,才能让品牌被记住、被传播、被信赖。

---

01 赛道:选对缝隙,胜过盲目冲锋
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内循环”战略更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品牌机遇。然而,并非所有赛道都值得入场——方向错了,奔跑只是徒劳。
其一,慎入夕阳赛道。
表面看,竞争者寥寥似乎意味着蓝海;实则可能是众人早已退场的红海残局。正如一支持续下跌的股票,背后必有结构性原因。若无雄厚资本、技术壁垒或颠覆性模式,贸然接盘,无异于逆势搏浪。真正的机会,不在“无人问津”,而在“未被满足”。
其二,避开巨头垄断的主干道。
当某一品类已被头部品牌牢牢占据心智与渠道,初创者若仅靠微创新或同质化产品入场,极易陷入“高投入、低回报、天花板触手可及”的困局。试想,若“空刻”当年直接挑战传统方便面巨头,而非开创“速食意面”这一新品类,恐怕早已湮没于货架深处。正是因为它另辟蹊径,在巨头视野之外凿出一条新路,才得以在三年内实现指数级增长。
其三,于大赛道中开辟细分切口。
大品类未必无机会,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高势能的细分入口。王小卤便是典范——面对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擘,它并未正面硬刚,而是聚焦“虎皮凤爪”这一小众但高复购的单品,将一只鸡爪做到极致,硬生生撬动近亿级市场。同样,小仙炖避开了与燕之屋在传统干燕盏上的正面交锋,转而以“鲜炖燕窝”切入,用标准化、即食化重新定义品类,待对手反应过来时,用户心智早已易主。
赛道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准”越好。真正的高手,总能在喧嚣中看见缝隙,在共识中发现盲区。
---
02 产品:不是功能堆砌,而是价值共鸣
产品是品牌的肉身,更是与用户对话的第一语言。在流量红利消退的今天,靠营销吹起的泡沫终会破裂,唯有扎实的产品力才能支撑长期增长。
首先,产品必须解决真实痛点。
不是“我觉得用户需要”,而是“用户真的为此买单”。王小卤的凤爪之所以爆火,不仅因口味出众,更因它精准击中了年轻群体对“解压零食”“高蛋白轻负担”的双重需求。小仙炖则直击传统燕窝“泡发繁琐、真假难辨”的消费障碍,用冷链鲜送+周期订阅模式,把奢侈品变成了日常滋补品。
其次,产品需具备“可传播性”。
好的产品自带社交货币。它要么足够独特(如空刻意面的“5分钟复刻餐厅级意面”),要么足够极致(如王小卤凤爪的“骨肉分离、一口脱骨”),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拍照打卡。在短视频与种草内容主导消费决策的当下,产品本身即是内容。
最后,产品要能持续进化。
品牌不是一锤子买卖。从线上爆款到线下铺货,从单一SKU到产品矩阵延伸,王小卤和小仙炖都在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迭代配方、拓展场景。产品力不是静态的“出厂设置”,而是动态的“用户共创”。
---
消费品创业,从来不是一场关于流量的豪赌,而是一次对人性、需求与时代节奏的深刻洞察。选对赛道,是战略的胜利;做好产品,是信仰的坚守。
正如“快缩短网址”(suo.run)所寓意的——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品牌必须像一条精准的短链,瞬间连接用户与价值。冗长无效的路径终将被遗忘,唯有简洁、锋利、直抵人心的存在,才能在喧嚣中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