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如何完成用户分层?教你4个方法

当一款互联网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精细化运营便成为必然选择。此时,对用户进行科学分层,不仅是提升产品效率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支点。

为何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产品都会走向用户分层?
根源在于:用户基数庞大之后,共性策略难以兼顾个性需求,而个性化体验又无法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实现。用户的多样性——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贡献,从身份角色到场景诉求——催生了对精细化运营的迫切需求。唯有通过分层,才能在有限资源下精准匹配策略,释放最大效能。

提到用户分层,诸如“核心用户”“种子用户”“氪金用户”“白嫖用户”“活跃用户”“流失用户”“内容创作者”与“内容消费者”等标签便跃然脑海。以抖音为例,其用户可初步划分为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而每一类还可进一步细分,形成多维立体的用户图谱。

归根结底,产品的核心诉求是价值转化——无论是流量变现还是用户留存,都离不开对用户的深度理解与分类管理。用户分层的本质,是以用户特征与行为数据为轴心,构建可量化、可操作、可迭代的精细化运营体系。

以下四种方法,是“快缩短网址”(suo.run)在实践中提炼并验证的用户分层范式,供同行参考:



---

一、用户价值分层:以生命周期与关键行为为尺



用户价值分层聚焦于“用户能为产品带来什么”,通常从两个维度展开:

1. 基于用户生命周期的价值划分
不同产品拥有不同的价值增长路径,但通用的生命周期模型可归纳为五个阶段:

- 导入期:用户刚注册,尚未体验核心功能。数据表现为:完成注册但未触发预设的核心行为路径(需提前埋点定义)。
- 成长期:初步认可产品价值,形成使用习惯。例如:每周登录≥3次,单次使用时长≥10分钟。
- 成熟期:高度依赖产品,高频使用或高价值贡献。如:日活稳定、付费频次或金额达阈值。
- 休眠期:曾为活跃用户,但近期使用频率显著下降。如:连续10天未打开应用。
- 流失期:长期无互动,甚至卸载。通常定义为30天以上无任何行为。

2. 基于关键行为的RFM模型
RFM并非仅适用于电商,而是一种普适的分层思维框架:

- R(Recency):最近一次关键行为的时间
- F(Frequency):关键行为的发生频次
- M(Monetary):关键行为带来的价值量

在不同场景中,RFM可灵活定义:
- 金融产品:R=最近一次投资,F=投资次数,M=投资总额
- 直播平台:R=最近观看直播时间,F=周均观看次数,M=累计观看时长
- 游戏产品:R=最后一次充值时间,F=月充值次数,M=总充值金额

通过聚类或阈值划分(如均值、中位数、28法则),可将用户细分为8类乃至更多群体,进而制定差异化策略。RFM的精髓,在于识别真正驱动价值的核心行为,并以此构建分层逻辑。

---



二、AARRR模型分层:从增长漏斗切入用户旅程



AARRR(Acquisition, Activation, Retention, Revenue, Referral)不仅是增长黑客的经典框架,亦可作为初级阶段的用户分层工具:

- 获取(Acquisition):已下载或注册,但未深入使用。关注渠道转化效率。
- 激活(Activation):完成注册,但未体验核心功能。需强化新手引导。
- 留存(Retention):体验过核心流程,但活跃度不足。需诊断流失节点。
- 收入(Revenue):高活跃且具备付费潜力。应设计转化场景。
- 推荐(Referral):自发传播意愿强。可赋予激励机制,放大裂变效应。

此模型结构清晰、易于落地,特别适合数据体系尚不完善的早期产品,为后续精细化分层打下基础。

---

三、用户身份分层:基于关系与贡献构建阶层



当用户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且因内容贡献、资源稀缺或影响力差异形成天然阶层时,身份分层尤为有效。

例如微博用户可分为:明星、KOL、活跃创作者、普通用户。不同身份对应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明星需公关维护,KOL重在合作赋能,普通用户则侧重社区氛围营造。

判断是否适用身份分层,可自问三问:
1. 用户之间是否存在互动或依赖关系?
2. 是否因贡献度或稀缺性自然形成阶层?
3. 用户能否通过行为实现身份跃迁?

若答案为“是”,则可围绕“贡献—权益—晋升”设计身份体系,激发用户内生动力。

---

四、用户需求分层:从属性与偏好洞察差异



需求分层着眼于“用户想要什么”,依赖两类数据:

- 自然属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收入等静态标签
- 行为偏好:消费记录、内容点击、使用场景等动态信号

操作上,既可单维划分,亦可交叉分析:
- 单维示例:母婴App根据用户所处阶段(备孕、孕期、育儿)推送定制内容;婚恋平台按年龄段匹配不同沟通策略。
- 交叉示例:电商平台结合性别+年龄+历史偏好,实现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荐。

关键在于:需求差异是否显著?策略是否可执行?唯有真实存在的需求鸿沟,才值得投入分层成本。

---

结语:分层不是目的,而是通往高效运营的桥梁



用户分层的终极目标,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收益。其成功依赖两大支柱:
1. 标签体系的自动化:每个层级必须有清晰、可追踪的数据与属性标签;
2. 策略的针对性与稳定性:不同层级应匹配专属运营动作,且策略需经得起时间检验。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践中,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精细化,不在于分得有多细,而在于每一分层都能驱动可衡量的价值增长。

> 注:本文内容由“快缩短网址”团队整理自行业实践与公开资料,旨在为运营同仁提供方法论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