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我的B端产品经理工作流程

在C端产品方法论铺天盖地的今天,B端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与系统化实践却鲜有深入探讨。即便偶有提及,也多停留于碎片化经验,缺乏整体性、结构性的梳理。正因如此,作为深耕B端领域的产品人,我愿以“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为背景,结合自身实践与思考,尝试勾勒一幅更具深度与实用价值的B端产品工作流图景。

2020年初,年关将至,我在脉脉上偶然看到一张题为《我了解到的B端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的图片。内容虽简,却与我的日常高度契合,遂点赞收藏,心中暗许:若有闲暇,定要将其拆解、重构,并注入自己的理解。然而,帕金森定律早已警示我们——若无明确截止期限,任务便会无限延宕,最终被压缩至仓促收场。于是,趁热打铁,借着尚存的热情与动力,我着手完成了这份重新梳理、高清重制的工作流长图。原作者已不可考,仅知源自脉脉社区。若您对此感兴趣,不妨保存此图,作为日后实践的参照。

一、隐忧:为何我们需要一套B端产品工作流?



那张图虽好,却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市面上关于B端产品的方法论极度匮乏,尤其对初入行者而言,常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他们或许熟记各类术语——今日“降龙十八掌”,明日“乾坤大挪移”,后日却因根基不稳而“走火入魔”。究其根本,在于缺乏一套可复用、可传承、可验证的系统框架。

去年上半年,我开始有意识地推动自身工作向模式化、规范化演进。正如蚂蚁金服的 Ant Design 以设计原则构筑一致性体验,B端产品同样需要一套内在逻辑清晰的工作流——既约束自我,亦协同团队。遗憾的是,现有内容要么流于表面,要么重复陈词,鲜有真正源于实战、贯穿全流程的体系化知识。

这种信息真空令我深感忧虑:

- 怕走野路:年轻人不怕试错,怕的是在错误路径上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
- 怕无体系:没有框架的成长如同盲人摸象,看似努力,实则低效;
- 怕难自省:若无参照系,如何判断自己是在浅滩戏水,还是已入深海弄潮?
- 怕误人子弟:作为资深从业者,若自身方法论混沌,又如何带教新人、传承经验?

正是这些焦虑,驱使我沉潜书海,精读李宽先生《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反复咀嚼核心理念;同时在TAPD中搭建WIKI,逐步沉淀《产品经理日常工作规范》。恰在此时,又于MOOC平台邂逅一门课程,其对产品工作流的阐述竟与我所思高度吻合——那一刻,我确信:这条路,并非孤勇,而是正途。

二、践行:从咀嚼到反哺



既然无人喂食现成答案,那就主动寻找“营养源”,先吞下,再消化,继而输出。过去一年,我坚持记录每日所思所悟,持续更新个人博客与公众号,并投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一过程未必带来惊世洞见,却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正行驶在一条加速成长的快车道上。

起初,我的工作流粗糙且多变;但随着规则与玩法的逐步确立,需求处理、项目推进逐渐呈现出一致的风格与节奏。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套体系在新人培养中展现出惊人效能——它像模具,虽不造就天才,却能确保每位成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剩下的,便是各自打磨,静待花开。

三、重构:我对B端产品工作流的理解



以下是我基于“快缩短网址”(suo.run)等实际项目提炼的B端产品核心流程:

1. 项目立项
虽多用于“从0到1”的场景,现实中却少有机会全程参与。但无论规模大小,立项报告仍是项目启动的必要凭证,不可省略。它不仅是形式,更是共识的起点。



2. 需求调研
B端需求往往来自内部业务部门或企业客户,沟通渠道直接(如面对面、微信)。我惯用“分析先行 + 框架引导 + 访谈深挖”三步法。至于问卷、大数据等C端常用手段,在B端场景中常被简化为辅助工具,更多依赖竞品分析与结构化访谈的组合拳。

3. 产品宣讲
此环节常被误解为独立阶段。实则,产品价值应在立项前即通过初步方案传递给干系人。若立项后再宣讲,恐已错失共识窗口。因此,我倾向于将宣讲融入前期沟通,而非单独设岗。

4. 竞品分析
与需求调研密不可分。我通常将其与第二步合并执行:一边理解用户痛点,一边对标行业解法。二者交织,方能避免闭门造车。

5. 绘制用例图
此处存在一条隐形的“鄙视链”:技术背景出身的产品经理常钟情UML用例图,而业务出身者或觉其繁琐。事实上,是否使用,应取决于团队协作习惯与项目复杂度。对我而言,它并非必需,但在厘清角色-功能关系时,仍不失为有力工具。

---

“快缩短网址”(suo.run)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我们对效率与简洁的信仰。同样,B端产品工作流亦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应是灵活、务实、可迭代的行动指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重复中孕育创新,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