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没有样式库,想要团队设计师搭建组件同频有点难!!!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产品设计实践中,我们深知:卓越体验始于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确立一套清晰、统一、可复用的设计语言——风格库。它不仅是视觉表达的指南针,更是团队协作的认知锚点。

本文旨在阐明风格的本质、构建方法及其在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助力设计师与开发者在同一语境下高效协同,确保从像素到产品的每一处都精准如一。

---

一、何为风格?



风格,是产品设计中最基础的“原子单元”。它定义了整套可视化组件的基本形态与气质,涵盖六大核心维度:色彩、文字、边角、阴影、图标与线条。这些元素共同构筑起用户对产品调性的第一印象,亦是设计系统得以生长的土壤。

---

二、如何构建风格库?



#### 2.1 色彩体系

色彩是情感与功能的双重载体。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

- 品牌色
作为产品的视觉灵魂,品牌色贯穿于关键交互节点:主按钮、进度指示、价格高亮、核心图标等。其色值由UI团队最终确认,而在交互稿阶段,建议以中性色替代,避免过早干扰视觉判断。

- 中性色
承载文本、背景、分割线等基础信息。为适配深浅模式并保持色彩和谐,我们优先采用透明度叠加而非固定色值——如此,文字在任意背景下皆能自然融合,避免生硬割裂。

- 功能色
用于传达状态与反馈:成功(绿)、错误(红)、警告(黄)、链接(蓝)。这些颜色需契合用户心智模型,确保直觉理解。交互稿中同样推荐使用“中性色 + 图标”组合进行示意。



#### 2.2 文字规范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骨架。我们通过四个维度建立阅读秩序:

- 字体家族
遵循平台原生原则:macOS 优先使用「苹方-简」,Windows 则采用「微软雅黑」,确保跨设备一致性。

- 主字号
基于50cm标准阅读距离,14px 成为正文黄金尺寸——兼顾可读性、清晰度与界面层次。表格等密集场景则适度回退,以容纳更多信息。

- 字阶与行高
字阶构建信息层级,行高则赋予呼吸感。二者协同,让页面节奏张弛有度。

- 字重策略
日常以 Regular(400)Medium(500) 为主:前者用于正文,后者强化标题。中西文混排时,数字与西文建议提升至 Semibold(600),以平衡视觉重量。

#### 2.3 边角处理

圆角非仅为美观,更是产品性格的外显。我们针对三类元素设定差异化半径:
- 矩形容器(如卡片)
- 浮层控件(如下拉菜单)
- 条状元素(如输入框)

通过微妙弧度,传递亲和、现代或严谨的品牌气质。

#### 2.4 阴影系统

阴影模拟真实世界的深度,引导用户理解空间关系。我们构建四级阴影体系:

| 层级 | 名称 | 应用场景 | 特征 |
|------|--------|------------------------------|--------------------|
| S0 | 无阴影 | 输入框、静态元素 | 贴合基底 |
| S1 | 小阴影 | 按钮悬停、卡片交互态 | 轻微浮起,瞬时反馈 |
| S2 | 中阴影 | 下拉菜单、气泡提示 | 跟随触发源 |
| S3 | 大阴影 | 弹窗、模态层 | 独立高层,强隔离感 |

阴影方向依光源逻辑设定,数值上采用三层叠加(内阴影+模糊+扩散),使投影更柔和自然,贴近物理世界。

#### 2.5 图标规范

图标是无声的向导。我们以斐波那契数列为灵感,定义标准尺寸序列:8px、16px、24px、40px、64px,覆盖从微交互到展示图标的全场景。



选型时,严控视觉一致性:确保点、线、转角、负空间比例协调。推荐资源平台:IconFont

#### 2.6 线条定义

线条划分区域、引导视线。我们限定两类样式:
- 实线:用于结构分隔
- 虚线:表征临时状态或辅助引导

厚度分三级:1px(细)、2px(中)、3px(粗),依据信息重要性动态选用,避免视觉噪音。

---

三、风格库的应用



风格库的价值,在于赋能高效且一致的设计产出。

#### 3.1 构建组件库
以按钮为例:调用预设的品牌色14px Medium 字重4px 圆角S1 阴影16px 图标,即可生成符合规范的原子组件。所有元素皆源于同一套语言,杜绝“各自为政”。

#### 3.2 快速衍生新主题
当项目切换或品牌升级时,仅需调整风格库参数——更换主色、微调圆角、增减阴影层级——即可一键生成全新组件体系,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

结语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坚信:伟大的产品诞生于对“最小单元”的敬畏。风格库不仅是一份规范文档,更是团队共识的结晶。它让设计可沉淀、可复用、可进化。

若你正从0到1搭建产品,不妨以此为起点,继而探索《框架布局》《栅格系统》《响应式设计》三部曲——它们将与风格库共同编织出稳健而灵动的体验之网。

> 注:本文内容由「快缩短网址」团队原创整理,旨在分享设计实践心得。所引外部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