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盘点 | 滴滴、抖音、淘宝、豆瓣这4个成为标杆的超强体验设计

今天,我想与诸位深入探讨一个资深设计师在冲刺 P5/P6 职级时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如何从业务本质出发,打造兼具商业价值与极致用户体验的设计。本文不谈空泛理论,而是通过五个重量级产品案例,带你领略何为“一拳超人式”的体验设计——简洁、精准、有力。

---

CASE 1|滴滴出行 · XPanel:在核心路径上悄然生长的商业触点



滴滴出行作为国民级高频 App,多数用户只关注“叫车”这一主路径,却鲜少留意其背后由 CDX 设计团队精心打磨的 XPanel —— 一个潜藏于地图界面之上的垂直信息架构。



XPanel 沿 Y 轴垂直展开,附着于第一信息层级之上,支持 X 轴方向的滑动与卡片位移。内容结构清晰划分为三类:新闻卡、主卡、扩展卡。首屏即确保扩展卡获得约 1/3 的曝光空间。

这看似轻巧的交互背后,实则根植于 UGD(User Growth Design,用户增长设计) 的深度思考。正如滴滴在 2018 IXDC 大会上所言:

> “在具体场景中寻找垂直领域的接触点,整合功能、内容、服务、品牌、运营乃至用户偏好,最终驱动有效增长——转化、变现、留存。”

通俗而言,XPanel 巧妙利用主卡与扩展卡的层级关系,将原本被 LBS 地图占据的视觉空间,转化为可承载多元业务价值的“弹性容器”:既不干扰用户对地图与主任务的专注,又悄然嵌入优惠券、会员权益、安全提示、行程提醒、新功能引导、运营活动等高价值内容。

多年迭代验证,XPanel 已成为滴滴实现商业闭环与用户体验双赢的关键载体。放眼整个出行赛道,其数据反馈亦持续亮眼——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

CASE 2|抖音 · TopView:把广告做成内容,让品牌长出粉丝



在《抖音 vs 快手产品策略差异》一文中曾简略提及 TopView,但它的精妙远不止于此。

TopView 并非传统开屏广告,而是一条从启动瞬间延续至信息流内部的沉浸式视频广告通路。用户打开 App,首屏即被一段 3 秒全屏视频占据;随后,画面自然淡出,无缝融入原生信息流,后续操作手势与普通视频完全一致。

试想:拥有日均亿级曝光的黄金入口,为何不做稳妥的静态开屏?因为抖音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增量

依托其天然的沉浸式视频生态,TopView 将广告时长从 3 秒延展至最长 60 秒,同时通过右侧“主页链接”实现粉丝沉淀——即便用户当下未转化,也能成为品牌的潜在关注者,静待下一次内容触达。

更关键的是体验感。为何 TopView 不令人反感?答案在于品牌调性契合 + 内容质量把控。合作方如 Mac、宝马、林肯、vivo 等,不仅广告质感高,且互动组件自然融入信息流,激发用户主动探索欲。

一组真实数据足以说明一切(以宝马合作为例):
- 曝光量:1.1 亿
- 有效播放率:53.82%
- 点击率:13.26%

当一则广告既能讲好品牌故事,又能沉淀私域资产,还能带来高转化——它早已超越“广告”,成为一种新型内容媒介

---

CASE 3|淘宝 · 二楼:用仪式感唤醒夜间流量



2016 年,淘宝推出神秘栏目「二楼」——每晚 6 点上线,次日早 7 点消失,以短视频形式讲述如《一千零一夜》般的品牌故事。

问题来了:在寸土寸金的首页,何处安放这个“限时彩蛋”?

若塞进宫格、推荐流或悬浮按钮,皆显突兀。最终,设计师将目光投向了下拉刷新的 loading 区域——一个本无功能意义的“空白地带”。

但挑战随之而来:iOS 用户早已将“下拉 = 刷新”刻入肌肉记忆。贸然叠加新功能,极易引发误操作。

于是,团队定义了双重判定逻辑:
1. 速度阈值:快速下拉 → 触发刷新;慢速下拉 → 进入二楼
2. 距离阈值:需拉至特定高度才激活入口,兼顾单手操作友好性



经多轮测试,这套机制成功平衡了新旧交互。用户在“探索感”与“确定性”间找到微妙平衡,二楼也因此成为淘宝内容化战略的早期里程碑。

如今,下拉加载区变身互动入口的设计已被广泛借鉴,但回望四年前,这无疑是一次对用户心智与界面边界的勇敢突破

---

CASE 4|豆瓣 · 叠加滑板:在复杂生态中重构信息纵深



作为拥有多条业务线(小组、同城、阅读、影音等)的复合型产品,豆瓣在 2018 年 6.0 改版中,对影音详情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构。

对比旧版,新版不仅视觉更凝练——智能提取海报主色+渐变背景营造沉浸氛围,更关键的是强化了商业路径:深色底衬托下,第三方播放入口与电影票购买按钮的视觉权重显著提升,精准引导用户流向豆瓣的核心变现渠道。

而交互层面的亮点,在于我称之为“叠加滑板”的信息组织方式:评论、演职员、短评等内容以层叠卡片形式纵向排列,用户上下滑动即可切换模块,信息密度高却不显杂乱。

有人质疑:这是否与用户习惯的“全屏滑动”冲突?确实存在风险。但豆瓣通过区域隔离规避了误触——仅在特定区块内启用该手势。后来者如 BOSS 直聘更进一步,加入“上滑隐藏”与“距离阈值”,使交互更贴合自身场景。

这正印证了一条真理:优秀的设计不怕被抄,怕的是抄得不动脑。因地制宜的微创新,往往比盲目复刻更有生命力。

---

结语:设计的终极答案,藏在业务土壤里



以上四个案例,无一不是从真实业务痛点出发,借由巧妙的交互语言与信息架构,实现用户体验与商业目标的同频共振。

若你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借鉴,请切记:勿生搬硬套,而要深挖自身产品的业务逻辑与用户场景。所谓“抄”,应是理解后的再创造,而非像素级复制。

读完此文,或许你并未记住某个按钮的位置或动效曲线,但若能带走一种思维——设计不是装饰,而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便是最大的收获。

下次面试官问:“你认为当前哪个产品设计做得好?”
愿你能脱口而出的,不只是界面,更是背后的商业洞察与用户共情

——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每一次点击,都通往更高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