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suo.run)产品手记:当验收仍见满屏 Bug,我们该如何自省?
项目上线在即,产品经理却在最终验收时赫然发现——Bug 依旧如潮水般涌来。面对此景,第一反应不该是追问“谁该负责”,而应沉心静气,回溯流程,共同探寻问题根源。毕竟,产品的最终交付效果,终究由产品经理扛起。
客户不会接受“这不是我的问题”的解释。即便产品设计无瑕、测试用例完备,一旦用户体验受损,责任便无法推诿。正因如此,我们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践中,早已将测试与验收视为产品工作的延伸,而非终点前的例行公事。
过去,我们的产品经理深度参与全流程:从静态页面走查,到开发环境初验;从测试环境复核,再到上线前终审。我们深知,一次高质量的测试,足以削减产品经理近半的工作负担。理想状态是——最后一次验收,即是完美交付。但现实若未遂人愿,便需反躬自问:测试环节,是否尚有优化空间?
---
一、回归测试,真的“全”了吗?
理论上,回归测试应覆盖所有受影响模块。但现实中,我们常忍不住质疑: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测试真的没看到吗?
比如页面字段缺失、按钮点击正常却保存失败——这些并非边缘场景,而是基础功能。或许测试聚焦于新功能,主观认定旧模块“稳如磐石”,于是简化了用例。
诚然,测试资源常捉襟见肘,时间紧、人力缺,优先保障核心路径无可厚非。但“重点测试”不应成为疏漏的借口。我们需与测试团队共建风险意识:哪些模块虽旧,却关乎用户高频操作?哪些字段看似稳定,实则数据边界脆弱?唯有协同判断,方能精准分配测试火力。
---
二、流程之外,体验亦重

曾面试一位测试工程师,我问:“你会关注 UI 风格与交互体验吗?”
对方略显惊讶:“那是产品经理的事吧。”
此类心态并不少见。从职责划分看,确无硬性要求;但从产品成败看,体验无小事。在“快缩短网址”项目中,我们倡导一种文化:人人皆可为产品经理。测试不仅验证功能是否“跑通”,更应感知用户是否“用得爽”。
为此,我们明确要求:测试需对照设计稿核查 UI 一致性,记录前端样式偏差;对主观体验问题(如加载延迟、文案晦涩),亦鼓励提出建议。不求完美,但求共情。毕竟,一个像素的错位,可能就是用户流失的起点。
---
三、脱离真实场景的测试,终是纸上谈兵
最令人挫败的,莫过于内部验收无误,客户一用却漏洞百出。症结何在?——测试脱离现实。
其一,数据过于“理想化”。测试常用“111”“测试用户A”等占位符,字段长度远低于真实场景。例如药品名称“芬必得”测试无碍,但真实名称“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却导致页面溢出。解决方案?引入典型客户真实数据,尤其对高变异性字段(如企业名称、地址、商品描述)进行边界模拟。
其二,用户路径未被还原。测试常按脚本机械执行,缺乏“用户思维”。真正的用户不会按部就班点击,他们跳跃、回退、误操作——这些行为恰是 Bug 的温床。我们鼓励产品经理在测试环境构建贴近业务的真实数据流,并推动测试人员以“角色扮演”方式走查流程。

其三,对业务理解浮于表面。尤其在 B 端领域(如医疗、工业),若开发与测试从未接触一线场景,仅凭文档想象,极易遗漏关键逻辑。例如:为何工厂仓储不依赖条形码?为何钢材需追踪炉批号?这些行业隐性知识,仅靠会议传达难以内化。若条件允许,带技术团队深入客户现场,一次实地走访,胜过十场需求宣讲。
---
结语:产品之成,系于众人
Bug 出现时,指责只会制造裂痕,协作方能铸就精品。
产品经理勿言“设计无错”,测试勿叹“开发太菜”,开发亦莫怨“文档不清”。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坚信:产品不是某个人的作品,而是整个团队的共业。
与其争论锅该谁背,不如围坐一桌,拆解问题、优化流程、共享认知。每一次对 Bug 的反思,都是向卓越产品迈出的一步。
—— 快缩短网址团队 · 以简驭繁,以诚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