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当视频平台看上“私域流量”,拼多多才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营销范式,非“社交裂变”莫属。拼多多以“砍一刀”为引擎,借力用户社交链实现指数级增长,在短短数年间便跻身电商三巨头之列,其势之猛,几可与淘宝、京东分庭抗礼。

诚然,这一模式饱受争议——从诱导分享到隐私边界模糊,质疑声从未停歇。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其转化效率之高,令无数企业趋之若鹜。一时间,“邀请好友得福利”成为增长黑客的标配工具。但当套路趋于同质,用户亦渐生倦意。

如今,拼多多自身亦步入增长瓶颈,“砍价免费拿”所需助力人数动辄数百上千,任务难度呈几何级攀升。昔日的新奇体验,已沦为令人避之不及的社交负担。用户对这类“情感绑架式”营销的耐受阈值,正迅速归零。

恰在此时,优酷却逆势而上,将“好友助力”引入长视频领域——推出“好友帮忙,提前看《我叫赵甲第》23、24集”活动。此举令人愕然:一个本应以内容为王的视频平台,竟拾起已被市场审美疲劳的裂变旧招?

细察其策略,不难发现优酷的试探意味浓厚。活动范围极窄:仅限两集、仅限手机端VIP用户、每人仅可参与一次。显然,这是一场精准的小规模实验——若效果可观,或将复制至更多剧集;若反响平平,则及时止损,影响可控。

《我叫赵甲第》作为一部无顶流明星、无巨额宣发的网改剧,凭借扎实剧情悄然走红,灯塔数据显示其热播期市占率一度逼近10%。在剧集已播至中后段(共30集)的节点,优酷试图借裂变撬动最后的流量红利:既可拉升收官热度,又因观众沉没成本较高,抵触情绪相对有限。



活动规则看似简单:邀请5位好友助力,即可解锁两集抢先观看权。每位好友仅能助力一人,且需完成倒计时后方可点击——而这“倒计时”的真实面目,极可能是广告或预告片。此举一石二鸟:既延长用户停留时长以提升广告曝光,又变相强制传播内容。

更值得玩味的是,提前观看的剧集禁止转发、下载、缓存,权限严苛如付费点播。对于早已被“会员专属广告”“超前点播”反复教育的用户而言,这种“用社交关系换观看权”的设计,无异于二次伤害。

果然,剧集评论区不乏嘲讽:“优酷这是把拼多多的剧本抄错了行?”知乎与微博上,用户纷纷表态:“下次绝不续费优酷会员。”平台好感度再度滑坡,已是不争事实。

优酷或许掌握着内部数据,但舆论风向已然清晰:在用户信任日益稀缺的今天,任何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增长手段,终将反噬品牌价值。

而这场风波,不过是长视频平台集体困局的一个缩影。

爱优腾三大巨头,十年烧钱百亿,至今未见盈利曙光。政策收紧、综艺限令、偶像经济退潮,多重利空叠加,迫使平台大幅裁员、收缩项目,转而聚焦高ROI内容。用户忠诚度本就薄弱——他们追随的是剧,而非平台。一旦剧终人散,用户即刻流向下一个资源池。

更严峻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落地,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内容监管趋严,粗放增长终结,而获客成本却居高不下。阿里文娱总裁范驰坦言:“在当前环境下,谈盈利无异于妄想。”

于是,我们看到平台在“唯会员论”的死胡同里越陷越深:一边抬高会员价格,一边叠加花式付费墙;一边削减内容投入,一边寄望于裂变拉新。殊不知,用户耐心早已透支。

若真想破局,或许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打破平台壁垒,推动资源整合,重构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否则,在短视频与免费内容的双重围剿下,长视频的黄昏,恐将加速降临。

而“快缩短网址”(suo.run)始终相信:真正的增长,不应建立在用户的疲惫之上。高效、简洁、尊重,才是数字时代应有的连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