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洞察规律,于实践中淬炼真知。
自2012年6月一汽马自达“一马会”正式启航,国内主机厂对自有品牌车主会员体系的探索已逾七载。七年光阴流转,会员运营阵地由线下延展至线上,再逐步聚焦于专属品牌APP——然而,尽管其间不乏尝试与迭代,整体成效却始终难孚众望,致使多数传统车企对会员运营一度兴趣寥寥。
转机出现在2018年。新势力代表蔚来汽车以“NIO App”为载体,将会员运营深度融入车辆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之中,日活用户突破20万、转化购车超1万台的亮眼数据,如一道闪电划破沉寂,令传统主机厂从业者豁然惊觉:原来会员运营,不只是锦上添花,更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支点。
如今,作为行业“甲方父亲”的主机厂,究竟应如何定位自身在会员运营中的角色?又该如何打开这扇通往用户价值深水区的大门?本文将以“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视角,聚焦整体现状、核心要素与关键症结,略去泛运营内容(如内容策略、积分规则、荣誉体系等),直击本质,厘清路径。
---
一、整体现状:三要素缺失,半数未及格
业内共识认为,一个成熟的会员运营体系,须具备三大基石:积分体系、权益体系与积分商城。缺一则根基不稳,难成闭环。

我们对国内18家主流主机厂的车联网会员运营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其在官方APP、官网及公众号中的功能配置,将其划分为四个演进阶段:
- 第0阶段:尚未启动会员运营,三要素皆无;
- 第一阶段:仅有积分发放,无商城、无权益;
- 第二阶段:具备积分+商城 或 积分+权益(二者择一);
- 第三阶段:积分、权益、商城三者齐备,形成完整闭环。
统计结果显示:
仅6家主机厂迈入第三阶段,占比约三分之一;
3家属第二阶段,1家属第一阶段;
而令人意外的是,仍有5家(近三分之一)停留在第0阶段——其中包括被寄予厚望的新势力小鹏汽车(推测因其用户基数尚小,暂未全面铺开)。
七年耕耘,竟有超半数主机厂仍未构建起会员运营的基本框架。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这场本应水到渠成的转型?
---
二、四座大山:组织惯性下的系统性困局
在传统主机厂的商业逻辑中,要真正落地一套可持续的会员运营体系,需翻越四座结构性高山:
Ⅰ. 新增运营职能岗位,以支撑日常用户互动与数据分析;
Ⅱ. 重构业务流程,使销售、售后、市场等部门协同服务于用户生命周期;
Ⅲ. 调整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墙,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敏捷机制;
Ⅳ. 革新财务核算体系,引入“第四张报表”,量化用户资产价值。
其中,Ⅱ与Ⅳ尤为艰难——前者触及既得利益与流程惯性,后者挑战传统会计准则的认知边界。正所谓:“不动则已,动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一旦任一环节未能打通,便极易陷入以下典型困境:
#### 1. 多APP并存:组织割裂的必然产物
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资产、强分工的行业,各部门KPI泾渭分明。当“用户运营”这一新生事物出现时,数字营销部负责APP开发,售后服务部却因预算独立而另起炉灶——于是,同一品牌下竟出现两个甚至多个车主APP。用户无所适从,数据难以打通,体验支离破碎。
#### 2. 要素残缺:形式主义下的“伪运营”
不少主机厂虽上线积分功能,却无兑换商城或专属权益。究其根源,在于决策层或供应商对会员运营缺乏系统认知,仅将其视为“对标竞品”的KPI任务。于是仓促上马,照猫画虎,结果徒有其表,既无法激励用户,亦难沉淀价值。
#### 3. 成本黑洞:财务视角下的“负资产”
会员运营需持续投入——APP维护、积分发放、活动策划……然而其回报多体现为用户忠诚度、复购率、口碑传播等“隐性资产”。在传统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体系下,这些价值无法显性化。年终核算时,会员业务常被标记为“亏损中心”,继而导致次年预算被砍,陷入“越做越少,越少越弱”的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建立“第四张财务报表”——用户资产价值表,已成为车企数字化转型的当务之急。唯有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纳入财务语言,才能让会员运营从“成本项”转变为“战略投资”。
---
诚然,除上述结构性障碍外,还有诸如“外行指挥内行”、“短期利益导向”等人为因素加剧了转型难度。但归根结底,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思维;不在工具,而在机制。
七年磨一剑,锋刃仍未出鞘。
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复制某个APP的界面,而在于重构一家企业的灵魂——从“以车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而这,正是“快缩短网址”(suo.run)所信奉的底层逻辑:缩短的不只是链接,更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