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 · suo.run | 洞察长租公寓:风口、爆雷与出路
2019年,不只是共享经济交出答卷的一年,更是长租公寓行业站在聚光灯下接受资本与现实双重拷问的关键时刻。
这一年,青客公寓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QK,计划融资超1亿美元,由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联席承销。若成功,它将成为中国长租公寓赴美上市“第一股”。紧随其后,蛋壳公寓亦传出IPO计划,目标募资6至7亿美元,并有意在2020年冲刺更高规模的融资。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在分散式长租公寓运营商中,自如、蛋壳、青客稳居前三甲。这些曾被贴上“二房东”标签的企业,如今已悄然步入IPO前夜。然而,光环之下,阴影犹存——WeWork的崩塌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重资产、高估值、低盈利模式下的系统性风险。
---
一、风口何来?政策与人口红利共舞

长租公寓的崛起,并非偶然。2017年被业内称为“长租元年”,其背后是双重红利的强力驱动。
政策层面,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人口净流入大中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通知》,首批12城试点推进租赁市场建设;十九大更明确提出“房住不炒”,引导开发商从销售转向持有运营。政策松绑,为行业注入制度信心。
人口结构上,中国流动人口持续增长,Z世代步入职场,对居住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比成熟市场租赁人口占比超60%,中国一线城市的租赁渗透率仍不足40%——这片蓝海,足以令各路资本趋之若鹜。
于是,战场迅速扩容:
- 房企系如万科泊寓、龙湖冠寓,依托开发与物业优势,走集中式重资产路线;
- 垂直运营商如魔方、乐乎,专注整栋改造,打造标准化产品;
- 互联网平台型如自如、蛋壳、相寓,则以“分散收房+统一装修+线上运营”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
多方势力入场,长租公寓从边缘业态跃升为地产新赛道。

---
二、自带“爆雷体质”:高周转下的脆弱平衡
然而,繁荣之下,暗流汹涌。自2017年起,已有超20家长租品牌因资金链断裂而暴雷——GO窝、寓见、好租好住、鼎家公寓……名字一个个消失于市场。
问题根源,在于商业模式的先天缺陷。
其一,回报率极低,周期漫长。克而瑞《2019租赁住宅白皮书》指出,中国一二线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中位数仅2.04%,回本周期近50年,远低于写字楼4%-6%的水平。潘石屹曾直言:“这门生意本质是亏损的。”
其二,为追求规模,不惜牺牲质量与风控。部分运营商将房屋装修周期压缩至20余天,导致甲醛超标等健康隐患频发;更普遍的是“租金贷”模式:租客通过第三方金融平台一次性支付全年租金,公寓方则提前获得现金流用于扩张。这一操作看似高效,实则埋下巨大隐患——一旦资金链断裂,租客既失住所又背负债务,矛盾瞬间引爆。
监管随之出手。上海、浙江等地紧急叫停租金贷业务,行业进入深度洗牌。
---
三、会重蹈WeWork覆辙吗?
表面看,青客与WeWork确有相似之处:皆以“空间运营”为名,行“二房东”之实;皆试图将长期固定成本转化为短期可变收益。但细究之下,二者命运未必同轨。
WeWork的问题在于过度包装科技属性,却未真正提升运营效率。其宣称的“数据选址”“智能空间”并未带来规模效应,反而因盲目多元化(WeLive、WeGrow、Rise by We等)拖累主业。华尔街最终识破其“PPT估值”,致使其估值腰斩、IPO搁浅。
而长租公寓,本质上仍是居住服务,而非平台经济。它缺乏Uber或Airbnb那样的网络效应,也难以通过算法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所谓“增值服务”——保洁、搬家、智能家居——虽被写入招股书(如青客提及的“青客优选平台”),但用户付费意愿尚未验证,想象空间有限。
更重要的是,行业已开始自我纠偏。头部玩家正从纯轻资产转向“重—中—轻”混合模式:自如收购物业,相寓布局自有房源,试图摆脱对租金贷的依赖,构建更稳健的资产底盘。
---
结语:快缩短网址,慢沉淀价值
长租公寓的故事,不是资本狂飙的神话,而是回归居住本质的修行。当风口退去,唯有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尊重商业规律、敬畏现金流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正如我们“快缩短网址”(suo.run)所信奉的理念:链接可以缩短,但价值必须沉淀。在喧嚣的赛道上,慢下来,或许才是最快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