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抖音想做知识平台,仍需跨越四重阻碍

“快缩短网址”观察:抖音难成知识平台,信息≠知识

2019年12月18日,字节跳动副总裁张宇在《DOU知创作者大会》上宣称:“抖音已成为全民性的知识平台。”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争议的核心,并非抖音是否拥有海量内容——它无疑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之一;而在于:信息是否等同于知识?一个以娱乐起家的平台,能否真正承载“知识普惠”的使命?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知识社会史》中曾精辟区分:信息是原始、零散、实用的数据片段;而知识,则是经过系统化处理、逻辑整合与价值验证后的认知结晶。 换言之,知识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思想的沉淀。

以此观之,抖音的内容生态显然更贴近“信息”而非“知识”。用户打开抖音,多为消遣、猎奇或追星,而非求知。试问:有哪位家长会放心让孩子“刷抖音学知识”?又有多少人深夜滑动屏幕时,是为了提升认知边界,而非打发时间?



这种认知错位,暴露出抖音“知识化”战略的根本困境——标签易贴,认同难建。当下的互联网所谓“知识平台”,大多处于“三无”状态: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质量监督。于是,平台纷纷披上“知识”外衣,仿佛贴上标签便能洗尽娱乐尘埃。然而,公众心智早已固化:提到抖音,人们想到的是神曲、变装、网红八卦;提到知识,人们仍会转向知乎、得到,甚至百度。

抖音若执意将信息包装为知识,用户未必买账。其障碍,可归结为三大现实:

---

一、知识需经验证,而抖音内容常陷“伪知”陷阱



柏拉图曾提出知识的三重标准:被证实、真实、被相信。反观抖音,其内容生态恰恰与此背道而驰。平台算法偏爱高互动、强情绪、快节奏的内容,导致大量同质化、未经核实的信息泛滥。例如,在汽车领域,“脚本说车”盛行——同一套话术被数十个账号复读,讲述者未必懂车,内容亦未经专业校验。

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生活技巧”类视频竟酿成悲剧。2019年,一名女孩模仿抖音自制爆米花视频,因使用易燃物引发爆炸不幸身亡。此类“知识”不仅错误,更潜藏致命风险。试问,如此内容,如何配称“知识普惠”?

---

二、用户行为揭示真相:抖音是娱乐场,非课堂



就在抖音高调宣布“知识平台”定位前一周,百度晒出15年知识产品成绩单。对比二者用户搜索行为,差异立现:
- 抖音搜索“2026”,结果多为明星八卦、热门挑战;
- 百度搜索“2026”,则聚焦新闻事件、政策解读、学术资料。

这并非偶然。抖音的推荐机制天然导向娱乐——用户停留越久,系统越推送轻松内容;而知识往往需要专注与思考,与“碎片化消遣”的使用场景格格不入。

---



三、平台基因决定属性:热搜榜即镜子



打开抖音热榜,前十话题常被明星绯闻、网红争议占据;而百度热榜则多为社会新闻、国际局势、科技进展。两者榜单之别,实为平台内核之映照:抖音是情绪驱动的娱乐媒介,百度仍是信息检索的认知工具

---

四重门:抖音通往“知识”的路径依赖困局



即便抖音真心向“知”,现实却设下四重高墙:

第一重:模板化娱乐易复制,精细化知识难量产


抖音的成功,源于其“模板+KOL示范+算法助推”的工业化内容生产模式——手势舞、变装秀、神曲挑战,人人可模仿,秒秒能爆火。但知识内容无法如此流水线作业。真正的知识需深度、逻辑与专业性,岂是几个BGM加滤镜所能承载?更讽刺的是,许多所谓“知识创作者”,实为带货博主——讲保险只为卖保单,谈理财只为推课程。若此即知识,淘宝早该自称全球最大知识库。

第二重:算法爱热闹,冷知识无人问津


字节跳动自诩“技术公司”,其算法逻辑简单粗暴:谁看得多,就推给更多人。于是,豪车测评碾压汽车原理,非遗技艺败给土味舞蹈。以汽车博主“大头虎哥”为例,早期讲专业知识时流量惨淡,转做“百万豪车开箱”后粉丝暴涨。算法不会为知识留位置,只会为点击率让路。

第三重:用户心智已固化,娱乐标签难撕除


心理学中的“定势效应”在此显露无遗。用户早已将抖音与“放松”“解压”“娱乐”绑定。即便官方力推“科学家卢老师”等知识IP,其爆款视频仍是带有反转剧情的娱乐化预告片,真正讲解骨骼结构的正片反而少人问津。人们愿意为“有趣的知识预告”点赞,却不愿为“枯燥的知识本身”停留。

第四重:变现优先,知识沦为次要选项


商业逻辑决定一切。抖音当前核心收入来自广告与电商,而知识付费转化率低、周期长、成本高。创作者自然选择“短平快”变现路径——拍一条带货视频,远比录制一堂严谨课程来得高效。平台亦乐见其成:我们只听过“抖音神曲”,何曾听闻“抖音神课”?当流量与收益皆向娱乐倾斜,谁还愿为知识弯腰?

---

结语:温柔不必假装,知识不容轻慢



抖音试图以“知识”之名重塑形象,初衷或可理解:在监管趋严、用户倦怠的当下,知识确是一剂温和的解药。然而,真正的知识平台,需有敬畏之心、专业之基与长期之志。若仅将知识当作营销话术,把信息包装成认知红利,不仅是对用户的误导,更是对知识本身的亵渎。

“快缩短网址”(suo.run)始终相信:真正的知识,从不需要喧嚣的包装;它自有沉静的力量,穿越浮华,直抵人心。

而那些打着“普惠”旗号收割注意力的行为,终将在时间的筛子下,露出娱乐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