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向来是产品运营中最为微妙的一环。
处理得当,可化危为机;稍有不慎,则可能引发用户反感,甚至导致客户流失。
因此,关键不在于“是否涨价”,而在于“如何让涨价变得理所当然”——让消费者不仅接受,甚至觉得物超所值,心甘情愿地为更高的价格买单。
当前,尽管国内企业已基本恢复运转,远程办公也已成为常态,但疫情的余波仍未散去。输入性病例的风险犹存,消费者信心的修复仍需时日。在所谓的“报复性消费”真正到来之前,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客户数量下滑的现实压力。
从“收入 = 客单量 × 单价”这一基本公式出发,若短期内难以提升客单量,那么优化单价便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贸然提价,极易触动用户的敏感神经。即便在平常,涨价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提升营收;用不好,则可能失去信任与市场。
那么,问题的核心便转化为:如何让用户心悦诚服地接受价格上涨?
---
01 为何涨价总令人抵触?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需理解消费者对涨价的天然抗拒从何而来。
人类天生厌恶损失。购物本身即是一种“付出”——你交出金钱,换取商品或服务。而交易之所以成立,往往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企业觉得利润可观。这种心理上的“交易效用”,正是促成购买的关键。
一旦价格上涨,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便会被打破。他们心中早已锚定了一个“合理价格”(即原价),任何超出该锚点的变动,都会被感知为“多花了钱”“吃了亏”。于是,不满随之而来。
更具体地说,价格变动会同时影响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
- 能力层面:原本5元一桶的方便面,涨到10元,购买力直接减半;
- 意愿层面:N95口罩从5元涨至50元,即便它是刚需,消费者也会愤怒——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愿被当作“韭菜”收割,更反感企业在国难之际牟取暴利。
因此,涨价之所以难,本质上是因为它打破了消费者心中的“公平交易感”。若不能重建这种平衡,用户便会用脚投票。
---
02 涨价,必须有“理由”
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一句简单的“因为成本上涨”远不足以说服人心。心理学实验早已证明:哪怕理由看似牵强(如“我有些文件要复印,请让我先”),只要存在“理由”,人们就更愿意接受请求。

同理,产品涨价若想被接纳,就必须披上一层“合理外衣”。以下是六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 1. 新产品:以升级之名,行提价之实
通过功能迭代、体验优化推出新一代产品,自然匹配更高定价。例如:电动牙刷新增智能感应,手机升级处理器,薯片推出限定口味——用户买的不是旧物,而是“更好的自己”。
#### 2. 新包装:旧酒装新瓶,为美学付费
视觉升级、限量设计、环保材质……包装不仅是容器,更是情绪载体。消费者愿意为“好看”“独特”“仪式感”多付溢价,尤其在美妆、食品等领域屡试不爽。
#### 3. 联名跨界:借势造势,重塑价值
喜茶×回力、故宫×彩妆、快缩短网址(suo.run)×创意社群……跨界合作不仅拓展用户圈层,更赋予产品文化符号与社交货币属性,让涨价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 4. 新品类:重新定义,突破价格天花板
一个杯子,若是日用品,30元已是上限;但若被定义为“手作艺术品”或“设计师联名款”,3000元亦有人趋之若鹜。关键在于切换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从“日常开销”转入“收藏投资”或“情感消费”。
#### 5. 新形象:品牌升维,支撑价格跃迁
李宁从“运动品牌”蜕变为“国潮代表”,靠的不只是LOGO更换,更是整体品牌叙事的重构。通过广告、内容、场景的系统性升级,让消费者相信:“这个品牌,值得更贵。”
#### 6. 新形式:捆绑销售,模糊价格感知
“买手机送耳机”“订房赠马场体验”“充会员得投票权”……这类策略巧妙地将多次支付合并为一次,利用心理账户的分割效应,让用户难以精确计算单项成本,反而觉得“赚到了”。
归根结底,所有这些方法的底层逻辑,都是为涨价创造对应的新价值——无论是功能、情感、社交还是审美价值。消费者并非拒绝多花钱,而是拒绝“无理由的多花钱”。
---
03 悄悄涨价:于无声处提价
当然,并非所有涨价都需要大张旗鼓。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远比想象中“不理性”。正如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塞勒所揭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充满认知偏差与情绪干扰。
正因如此,企业可借助“隐性涨价”策略,在不引发警觉的前提下实现价格调整:
- 缩小规格,维持标价:60克薯片悄然变为55克,价格不变,单位成本却已上升;
- 调整套餐结构:基础版功能减少,高阶版成为默认选项;
- 改变计价单位:按“次”收费转为按“时长”或“用量”,模糊实际支出。

这类操作的关键,在于避开用户的价格敏感点,选择那些不易被察觉或记忆的变量进行调整。毕竟,谁会记得上个月买的薯片究竟是58克还是60克呢?
---
结语
涨价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价值传递的一种方式。
真正可持续的增长,源于产品本身的价值提升,而非价格游戏的精巧设计。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践中,我们始终相信:唯有持续创造真实、可感知的价值,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每一次升级买单。
价格可以涨,但信任不能跌;利润可以增,但初心不可失。
愿每一家企业,都能在涨价的路上,走得优雅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