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中年执行产品经理,你几乎没有未来

还不晚:一位80后产品经理的突围之路

疫情如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无数人的职业轨迹。我也未能幸免——被迫另谋出路,踏入一家充满朝气的互联网新锐公司。原以为这是崭新的起点,未曾想,迎接我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焦虑。

在这里,90后是“前辈”,95后是主力。而我,一个80后的产品经理,仿佛误入青春派对的局外人。某日,招聘伙伴在群中转发一则求职信息,我瞥见年龄一栏,心中苦笑:“这人快赶上我爸了,还在找工作,真不容易。”那一刻,若换位为求职者,那份被时代抛下的无力感,几乎令人窒息。

如果你已年过三十,仍在执行层打转,请认真听下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份来自同路人的真实思考。

---

一、与年轻人相比,我们确有短板



1. 体力难敌“996”
互联网行业默认加班,早已不是秘密。年轻同事精力充沛,通宵达旦如家常便饭;而人到中年,身体悄然发出警告:不是不愿拼,而是真的拼不动了。曾经我也能连轴转,如今却深知,效率若未提升,加班只是徒劳消耗。

2. 对新潮事物缺乏“原生感知”
直播、短视频、元宇宙……这些对年轻人而言不过是日常呼吸,于我们却似异域语言。罗振宇曾言:“今天的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我们只是移民。”回想自己第一次接触电脑,还是初中时代。这种认知起点的差异,铸就了思维模式的鸿沟——我们习惯逻辑推演,他们直觉拥抱变化。

3. 跨界经验未必是优势
深耕某一领域,经验自是瑰宝;但若转身跨界,过往积累可能瞬间贬值。我曾多年扎根售后服务,转战营销时才发现,四年经验未必胜过两年新人——因为赛道变了,规则重写。真正有价值的,或许不是具体技能,而是底层的问题解决框架。可惜,多数人尚未将其提炼成方法论。

4. 学习速度天然受限
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衰退,是自然法则,无法抗拒。年轻人学新工具如鱼得水,我们则需更多时间消化。这不是懈怠,而是生理现实。面对这场不对等的竞争,胜算几何?答案不言自明。

---

二、但中年人,仍有破局之道



1. 思维先行:接纳局限,方能超越
“长江后浪推前浪”,此乃历史必然。与其抗拒,不如坦然承认代际差异。唯有看清自身边界,才能精准发力。21世纪的变革从不预告,主动求变者从容,被动应对者惶恐。改变,永远不晚——只要开始,就不算迟。

2. 执行升维:从做事到炼能
别止步于任务执行。每一次需求落地、每一场用户调研,都应成为提炼核心能力的契机。若公司暂无机会,便自我创造:复盘、抽象、建模。执行决定你能否立足,而系统化思维决定你能走多远。

3. 深耕专业:筑起护城河
选择一个细分领域,扎进去,深挖到底。成为那个“提到某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你”的人。这需要持续追踪行业趋势、竞品动态、政策风向与技术前沿。当你的专业壁垒足够高,年龄便不再是标签,而是资历的勋章。

4. 横向拓展:做T型人才
专精之余,不忘广度。产品经理的理想形态,是“T型”——纵向深,横向宽。了解增长、数据、运营、技术,甚至基础代码逻辑。世界变幻莫测:十年前是移动互联网,五年前是区块链,两年前是AI。唯有广泛涉猎,才能在下一个风口来临前,嗅到风向。

---



尾声:你并非孤军奋战



中年危机,不分职位,不论行业。有人怨天尤人,终日惶惶;有人未雨绸缪,静待花开。选择权,始终在你手中。



请相信:改变,还不晚

——
快缩短网址(suo.run)
专注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高效工具与深度洞察。
我们深知每一段职业旅程的不易,愿以简洁之力,助你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