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 · 洞察 | B站流量逼近天花板,“破圈”还是困局?
B站的流量,正悄然逼近其增长曲线的顶点。
诚然,过往诸多分析早已指出: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泛娱乐社区视频平台,B站凭借其独特的社区文化与内容生态,持续强化用户聚集效应。根据其财报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B站月活跃用户已达1.3亿,其中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1.16亿。而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用户活跃度更可能创下新高。
然而,从整个中国互联网流量市场的宏观视角来看,用户规模、活跃度乃至付费转化的增长,均已步入平台期。“流量红利消退”并非危言耸听——当全民上网成为常态,低成本获客的时代已然终结,运营成本攀升、利润空间收窄,构成了当下“存量竞争”时代的核心特征。
电商、社交、直播、短视频、长视频、信息流……几乎所有To C乃至To B的赛道,都已涌入无数竞争者。市场趋于饱和,跨界混战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B站又怎能独善其身?
值得注意的是,B站用户画像高度集中于Z世代(1995–2009年出生)。据其2019年财报,会员平均年龄为21岁,新注册用户平均年龄甚至不足20岁。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这一代际群体总人口约2亿;若将边界稍作外延至1990–1995年出生人群,则总量可达3亿。即便考虑用户流失、非活跃及未触达人群,B站可覆盖的潜在用户池上限,恐怕也难超2亿。
这意味着,1.3亿月活或许只是阶段性成果,而2亿月活,极有可能成为其长期难以逾越的“隐形天花板”。

---
一、“破圈”:一场美丽的误会
过去一年,“B站破圈”成为热议话题,尤以2019年跨年晚会为标志性事件——不同地域、年龄、兴趣的用户齐聚一堂,仿佛真正实现了“全民共赏”。
但所谓“破圈”,其隐含前提仍是“圈”的存在。这个“圈”,即泛二次元文化(ACG),虽表面宽泛,实则内核清晰:它并非仅指动漫、手办或宅舞,而是一种植根于年轻世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共识。
随着这种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渗透与演化,B站的内容生态自然向外延展,看似“出圈”,实则仍是“大圈套小圈,圈中有圈”。平台本质未变,依然是一个高粘性、强认同的圈层化社区。
在流量进入存量时代的今天,这种“圈地自萌”反而成为护城河。正如淘宝拥抱网红、抖音快手激烈厮杀之际,豆瓣仍能稳守一方天地——圈子的稳定性,恰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铠甲。
---
二、图文创作者转战B站:易入难精
伴随B站声量攀升,大批图文创作者纷纷转型UP主。半佛仙人、IC实验室等新锐财经类账号,以表情包、影视剪辑、网络热梗构建起一套高效的内容范式:节奏快、信息密、门槛低。
这类视频甚至可“闭眼听”——音频本身已足够传达核心观点,画面更多是氛围烘托。其成功秘诀,在于将复杂的文本逻辑转化为脱口秀式的口语表达,天然适配视频媒介。
然而,这也导致赛道迅速同质化。“骚话”成为第一生产力,娱乐性压倒思辨性。用户获得即时快感,却鲜有深度反馈。此类内容,本质上仍是“轻量化图文”的视频外壳,距离真正的视频创作尚有距离。

若以视频为原生媒介深耕,则需直面设备、团队、周期与变现等重资产挑战。视频内容,终究是内容行业的“重工业”。尽管B站流量聚集效应显著,但模式固化已成隐忧——如何突破“快餐式”表达,是创作者与平台共同的课题。
---
三、B站不是YouTube:没有“财富梦”的乌托邦
B站涉足游戏、直播、电商、大会员、知识付费等多个商业化领域,看似多元繁荣。但其核心短板始终未解:广告收入严重滞后。
许多人将B站比作“中国YouTube”,却忽视了关键差异:YouTube的核心盈利引擎是广告分润体系。以外媒2019年数据为例,头部YouTuber如办公室小野、李子柒,年广告收入可达数千万人民币,且常以YouTube为跳板拓展电商、品牌等多元收益。
反观B站,为维系社区体验,坚决摒弃贴片广告——此举虽赢得用户忠诚,却也堵死了最大变现通道。尽管开屏、Banner等广告位尚存,但其价值远不及贴片。这不仅限制平台营收,更直接影响UP主的商业前景。
于是,“恰饭”UP主应运而生:软广植入、品牌合作成为主流。粉丝虽乐见其成,但广告主稀缺、报价偏低、接单困难,仍是普遍困境。如林晨同学被MCN“姜茶茶”坑害事件,折射出KOL对稳定商业路径的渴求。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谁来买单”。平台补贴不可持续,唯有构建健康、透明、高效的广告与电商合作机制,才能真正赋能创作者。B站不缺流量,缺的是流量的商业转化力。
---
跋:增长之外,何以为继?
作为上市公司,B站的商业压力与日俱增。收入结构单一、付费率偏低、多业务线天花板明显,使其面临严峻考验。
UP主群体日益“自媒体化”,但全职创作收入难抵成本,资源向头部集中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外部创作者持续涌入,进一步挤压原创生态空间。
B站的故事,曾是理想主义对抗流量洪流的佳话。但当理想照进现实,如何在保持调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商业化,将成为决定其未来的关键命题。
——
本文由 快缩短网址(suo.run) 编辑整理,聚焦互联网运营洞察,助力每一位内容创作者与运营者走得更远。
注:文中引用内容均来自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