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靠卖“盲盒”赴港上市,泡泡玛特的爆款营销秘籍是什么?

盲盒经济狂潮:情感消费如何重塑年轻世代的钱包逻辑?

作者:欧阳瑞
来源:4A广告文案

在Z世代的消费图谱中,有一种神秘的小盒子正悄然收割着“后浪青年”的钱包——它叫盲盒。而在这场潮流风暴的中心,站着一个名字:泡泡玛特。这个曾被视作玩具杂货铺的品牌,如今已成长为潮玩帝国,并即将登陆港交所。

2020年6月1日,泡泡玛特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数据显示,其营收从2017年的1.58亿元飙升至2019年的16.83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6%,堪称现象级爆发。

然而回溯十年前,创始人王宁在北京中关村开出的第一家“泡泡玛特”门店,不过是一家售卖各类潮流小物的普通杂货店,门可罗雀。直至2016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那一年,泡泡玛特与设计师王信明携手推出Molly系列盲盒「Molly Zodiac」,一炮而红。

Molly,那个湖蓝色大眼、嘟嘴不变表情的小女孩,迅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治愈系偶像”。她没有故事背景,却因此拥有了无限解读空间;她不靠剧情驱动,却凭借纯粹的情绪共鸣俘获人心。正是这种“去叙事化”的IP策略,让泡泡玛特跳脱传统IP桎梏,构建出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想象的潮玩宇宙。

截至目前,泡泡玛特已拥有85个IP矩阵,涵盖自有、独家及非独家三大类别。其中,Molly与POCKY稳居人气榜首。2018年7月,泡泡玛特全资收购Molly中国区知识产权,为其后续商业化铺平道路。仅2019年,Molly单品销售额便突破4.56亿元,成为品牌当之无愧的现金牛。



盲盒的魅力,在于未知带来的快感。正如《阿甘正传》所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消费者为集齐一套基础款+隐藏款,往往需多次重复购买。59元的亲民定价,降低了尝试门槛,也悄然打开了成瘾机制的大门。

市场热度可见一斑:2018年双11,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单日售出2700万元盲盒;2019年同期,这一数字跃升至8212万元,同比增长295%,一举超越乐高、万代等国际巨头,登顶天猫玩具类目冠军。闲鱼平台上,原价不足百元的Molly盲盒被炒至数百甚至上千元,天使洛丽款更创下39倍溢价神话。“一旦入坑,钱包即路人”,成了玩家间心照不宣的自嘲。

但泡泡玛特的野心不止于卖盒子。它正以IP为核心,编织一张跨界共生的生态网络。

从艺术到快消,从影视到图书,从美妆到饮料——Molly的身影无处不在。
- 与KAKAO FRIENDS联名打造萌系社交符号;
- 携手欧莱雅小美盒推出限定礼盒,以端盒模式撬动美妆消费;
- 联合德芙,将巧克力包装变身盲盒周边,附赠行李牌、胶带、便签纸;
- 与娃哈哈共创“DIMOO太空盲水”,5000箱限量款秒罄;
- 芬达罐里住进茉莉乐队,STAYREAL T恤印上Molly笑脸;
- 甚至与单向街图书馆合作推出倒计时日历,赋予潮玩文学温度。

不仅如此,泡泡玛特还深度绑定综艺流量,《明日之子》第二季专属款Molly借势破圈;与《哈利·波特》《王者荣耀》《非人哉》等超级IP联动,持续刷新大众认知边界。

在线下,泡泡玛特亦完成全渠道布局:截至2019年底,114家直营零售店遍布全国33座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900余台机器人商店进驻地铁、商场等人流密集区,以“小体积、高坪效”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快闪店则以沉浸式体验激活消费热情。线上,天猫、京东双平台发力,构建起高效触达用户的数字通路。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精准击中年轻世代心理需求的情感营销革命。

95后、00后不再只为功能买单,他们为情绪、为认同、为社交价值付费。盲盒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收藏欲、陪伴感,更成为社交货币——晒娃、换娃、抽隐藏款,早已不是孤独的爱好,而是一种圈层语言。豆瓣、小红书、微博、抖音上,#盲盒开箱#话题阅读量动辄过亿,玩家自发形成的社区文化,反向助推品牌声量裂变。

可以说,盲盒经济的本质,是一场由情感驱动的消费觉醒。它不再依赖传统广告轰炸,而是通过产品本身激发分享、互动与归属感,让每一次拆盒都成为一次微型仪式,一次自我表达。

如今,“快缩短网址”项目(suo.run)亦深谙此道——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简洁即是力量,链接亦可成为情感载体。正如盲盒用未知制造惊喜,suo.run以极简重构连接,让每一次点击都轻盈而富有意义。

当消费回归情感,品牌便有了灵魂。
泡泡玛特的故事,或许只是这场新消费浪潮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