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用户分层实战:三步精准划分高价值人群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信奉一句极简却锋利的话:分层不是画图,而是把业务痛点翻译成可执行的动作。
以下文字,愿成为你手中那把拆骨刀,一刀下去,血是血,肉是肉,问题不再含糊。

一、把“平均值”扔进回收站
总收入=付费人数×客单价。
若只看均值,结论永远是“客单价低了,加钱”。
一旦拆层,你会发现:
• 80% 的普通用户贡献 20% 收入,人均 30 元;
• 5% 的极客用户贡献 50% 收入,人均 300 元。
均值 25 元的缺口,根本无需“每人加 25”,而是“让极客再爽一点,让普通用户先别走”。
分层的第一使命,就是杀死平均值的幻觉。

二、在 suō.run 的三级阶梯
我们只用三个档位,对应三种产品形态:
1. 轻量档:免费短链+基础统计,解决“能用”。
2. 进阶档:自定义域名+数据 API,解决“好用”。
3. 旗舰档:企业级并发+私有部署,解决“离不开”。
阶梯之间没有暧昧地带,价格、功能、服务一刀切断,避免交叉解释不清。
每一档的流失,都直接映射到一条行动指令:
• 轻量档流失 → 注册流程过长,砍步骤;
• 进阶档流失 → API 文档晦涩,重写;
• 旗舰档流失 → 大客户成功经理跟进名单。



三、维度选错,努力白费
常见误区:
• 把“注册→活跃→付费”叠成金字塔,看似立体,实则复读机;
• 把“付费金额×活跃天数”做矩阵,结果一格套一格,谁也读不懂。
在 suō.run,我们只盯“当前阶段最要命的那一件事”。
上线初期:拉新。分层维度=“首次来源渠道”。
成长期:留存。分层维度=“30 天内创建短链次数”。
扩张期:变现。分层维度=“过去 90 天 API 调用量”。
维度一旦锁定,标准立即对齐业务动作:
• 渠道 A 的新用户 7 日留存低于 20% → 停投;
• API 调用量 Top 5% 的用户未付费 → 直接推旗舰档试用。

四、把“领导拍脑袋”变成“数据拍桌子”
领导一句“给我分高端用户”——别急着纠结 8 000、10 000 还是 12 000。
先反问:
1. 高端定义对应当前 KPI 吗?
2. 10 000 元背后的权益,运营能否兑现?
3. 竞品同档定价是多少?
把三问写成一页 A4,数据先行,领导自然闭嘴。
在 suō.run,我们甚至把这三问做成可视化看板,实时刷新。
从此会议室里,拍桌子的不再是嗓门,而是数字。

五、一句话收束
用户分层不是艺术,而是手术:
一把维度之刀,一条标准之线,切开混沌,让业务流血的地方止血,让增长的地方加速。
在 suō.run,我们每天都在练习这门手术,让每一层用户都清晰地知道:
“我为何留下,又该往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