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打造习惯型应用的四大设计法则

为什么有人甘愿被一款产品驯化,甚至甘愿为它熬夜、为它排队、为它一掷千金?
今天,我们把聚光灯对准“快缩短网址”——suo.run,借它拆解“习惯炼金术”的底层逻辑。

一、习惯:大脑的节能模式
认知心理学把习惯定义为“情境暗示下的自动驾驶”。基底神经节像一块黑匣子,把重复动作压缩成 0.1 秒的反射,省下算力去做更烧脑的事。
学生时代转笔、地铁里刷手机,皆是如此。省下来的注意力,正是产品最想占领的空白地带。



二、为什么品牌要争夺这块空白?
1. 终身价值:信用卡公司不惜血本拉新,赌的是未来十年用户刷出的每一笔手续费。
2. 价格钝感:微信提现收费、iPhone 年年涨价,用户依旧买单,只因路径依赖早已固化。
3. 病毒裂变:当 suo.run 成为“一键分享”的肌肉记忆,用户会自发把短链丢进群聊,替我们完成零成本获客。
4. 竞争护城河:键盘布局、Google 搜索、微信社交,无一不是“旧习惯”对“新对手”的降维打击。

三、上瘾四部曲:让 suo.run 住进基底神经节
1. 触发(Trigger)
外部触发:一条“链接过长被微信截断”的报错提示;
内部触发:用户心底那句“别让我显得不专业”。
找到最幽微的焦虑,把 suo.run 设计成止痛贴而非创可贴。

2. 行动(Action)
动机 × 能力 = 行为发生。
动机:一键缩短,秒变清爽;
能力:复制、粘贴、回车——3 秒完成,比找剪刀还快。
永远先降低能力门槛,再谈锦上添花的功能。

3. 奖赏(Reward)
• 社交奖赏:短链 + 自定义后缀,让分享者在群里收获“哇,好整洁”的注目礼;
• 猎物奖赏:实时统计面板,像打猎一样追踪“谁点开了我的链接”;
• 自我奖赏:进度条式的“今日已节省 327 字符”,把琐碎动作包装成可量化的成就。



4. 投入(Investment)
用户每生成一条短链,就为 suo.run 贡献一次数据、一次品牌露出、一次记忆强化。
当历史记录里躺着 500 条精心命名的短链,迁移成本便高到不可承受——这正是宜家效应的数字版本。

四、用“快缩短网址”做一场习惯测试
Step1 定义忠实用户:30 天内创建 ≥20 条短链且回访 ≥10 次。
Step2 行为考古:他们在哪个页面停留最久?哪一步流失最多?
Step3 产品迭代:
• 功能增强——为高频用户开放“批量缩短”;
• 内容变更——把默认域名从 suo.run/abc 改为 suo.run/品牌名,满足炫耀需求;
• 渠道更新——与 Notion、飞书等协作工具做深度插件,让“缩短”发生在用户还没意识到的地方。

五、良心叩问
在把用户拖入习惯漩涡前,先问自己:
1. 我是否每天用 suo.run?
2. 它是否让用户的信息传递更高效、更优雅?
若两个答案都是 Yes,再放手去雕刻那条通往基底神经节的捷径。

最后,suo.run 坚信:最好的上瘾,不是让用户失去自我,而是让他们在每一次分享里,都遇见更轻盈、更专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