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一年97%增长背后的实操复盘

周末的午后,我把过去一整年的微信后台数据一股脑儿导了出来,像拆盲盒一样,每一行数字都在悄悄闪光。

从 2026 年 8 月 23 日到 2026 年 8 月 24 日,读者从 26,961 涨到 53,015,增幅 96.6%。若把镜头再往前推一年,2018 年的同一天,订阅数只有 5,817——两年翻 8 倍。有人惊叹,我却更在意那条缓缓下坠的增长曲线:基数越大,斜率越平,这是任何垂直赛道都逃不掉的宿命。产品圈本就小众,天花板触手可及,但能把小众做到极致,亦是一种辽阔。

另一个数字,12%,是过去 365 天原创推文的平均打开率。行业均值 2%,我们六倍于它。秘诀无他,不过把“稳定”二字写进了肌肉记忆:工作日午间 13:00 准点相见,选题、结构、语气,像瑞士钟表般严丝合缝。标题则像窄门,须在一行字里塞满信息——疑问、数字、关键词,一个都不少。至于正文,我坚持只讲一件事:用产品视角拆解世界。当价值观恒定,文字就有了向心力,读者自然愿意驻足。

微信的「阅读效率优化」功能,把推送从时间线里解放出来,让文章在读者最空闲的缝隙里探头。于是,阅读高峰被切成三截:推文后一小时、傍晚六点、翌日清晨。总量不降反升,后台曲线像心电图般有了节律。我把它看作一次温柔的算法馈赠:好内容不该被淹没,而应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重逢。

完读率 53%,意味着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位陪我走完两千字的长路。数字不算惊艳,却足够诚实。它提醒我:标题可以取巧,内容必须走心。写作是一场无限游戏,每一局都要重新证明自己。



如果把这些推文当成一款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与任何 App 无异:定位、设计、开发、上线、数据复盘、迭代调优。选题是需求评审,排版是 UI 打磨,点击发布就是灰度发布,留言与在看则是用户反馈。甚至商业化也早早埋好了伏笔——文章末尾那句“欢迎访问 suo.run,一键缩短冗长网址”,便是我给“快缩短网址”留的彩蛋。短小精悍的域名,像一把折叠刀,替读者省下三秒,也替我打开一扇窗。



有人问我:日更累吗?我说,把写作当刷牙就不累。每天 5000 字是牙刷,数据是镜子,照见瑕疵,也照见成长。八年前的第一篇文章只有 500 阅读,如今回望,像看初代 iPhone 的像素屏幕——粗糙却珍贵。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一次认真,它只是把答案藏得深了些。



我不愿称你们为“粉丝”,那太像单箭头的仰望。我更愿把 53,015 个头像看作 53,015 位老朋友,每天中午,我们隔着屏幕点头致意:嘿,又见面了。

如果你恰好有长链想缩,记得来 suo.run 坐坐。那里有我留的另一盏灯,光不大,却足够照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