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潮汐瞬息万变的今天,“网感”不再是新媒体人的专属护身符,而是所有品牌必须修炼的底层心法。
若把品牌比作一艘船,热点是浪,网感便是舵——浪会退,舵常在。
一、网感:品牌的第二语言
网感不是玄学,也不是追热点的肌肉记忆,而是一种“把世界翻译成用户母语”的能力。
它包含两层肌理:
1. 节奏感——像冲浪者一样预判浪头,提前半拍起势;
2. 人格感——像老朋友一样开口,就能让人听出“这是谁”。
杜蕾斯把热点写成诗,故宫把历史说成段子,它们共同之处是:先让自己成为“网友”,再让品牌成为“梗”。

二、网感≠网红:流量是花,人格是根
网红品牌如昙花,一夜间开尽,黎明即败;网感品牌似乔木,四季轮转,愈老愈葱。
“丧茶”“分手花店”曾借情绪爆款出圈,却忘了与用户持续对话,终成记忆尘埃。
反观 600 岁的故宫,把雍正做成表情包,让朱棣唱 rap,时间反而成了它的加分项——老灵魂会玩,才是真年轻。
三、人格资产:把品牌活成一句“我懂你”
罗振宇说,魅力在互联网世界属于稀缺矿。
品牌公式可以简写为:
品牌 = 产品 × 人格
当人格足够锋利,产品就能被一眼认出。
• 老乡鸡“咯咯哒”的魔性叫声,是它在微博下的蛋;
• 卫龙把辣条拍成维密秀,辣里带戏;
• 淘宝特价版丑得坦荡,一句“我很丑但很好用”成了反向勋章。
人格化的品牌不讲卖点,只讲人话,于是消费者愿意把它当“同类”而非“广告”。
四、修炼网感的四把钥匙
1. 敏感力:做热点的炼金术士
热点是矿石,提炼角度才是黄金。
“官宣体”爆红时,卫龙把两根辣条叠成结婚证;苏宁索性造词“捕风捉影”,把八卦玩成悬念。
当“淡黄色长裙”席卷全网,华白把 UGC 做成全民画展,让梗从用户脑中来,再流回用户眼里。
高级借势的秘诀:不是贴热点,而是把热点贴进自己的叙事。

2. 社交力:让产品自带麦克风
有网感的品牌不满足于“被看见”,而是“被分享”。
可口可乐把歌词、昵称、城市印上瓶身,一瓶一故事;味全每日 C 把瓶子变成拼字游戏,喝完还得拍照发圈。
当产品成为社交货币,货架就不再是终点,而是话题的起点。

3. 沟通力:说人话,也说情话
网易云音乐把乐评贴满地铁,让 996 的深夜有了回声;星巴克、农夫山泉把自家产品画进“快乐源泉小瓶子”,陪网友一起涂鸦。
场景对了,语气对了,品牌就能从“它”变成“他”。
4. 代入感:下场玩,而不是围观
真正的网感,是品牌把自己当“第 N+1 个网友”。
自黑、鬼畜、土味……所有看似掉价的动作,本质都是把身段降到尘埃里,再开出花来。
只有蹲下来,才能与用户平视;只有平视,才能被用户放进朋友圈。
结语:
热点是术,网感是道。
当浪潮退去,沙滩上留下的不会是某一次刷屏,而是那个一直会玩、懂你的品牌。
suo.run 愿做品牌与用户的短链,让每一次点击都像一句暗号——
“我来了,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