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游戏化产品设计三阶段模型

快缩短网址·suo.run
游戏化,不是给产品披上一件霓虹外衣,而是把“人为什么愿意留下”这件事拆成可计算的心跳。

一、先问动机,再问模型
任何设计,若不能回答「用户为何而来」,便只是自说自话的布景。游戏化亦然——它用一套可感知、可累积、可炫耀的符号系统,把原本冰冷的指标翻译成人的情绪:好奇、成就、归属、掌控。



因此,在动手之前,先让问题归零:
1. 我的用户此刻最缺什么情绪?
2. 我能用多小的成本,把这种情绪放大到可复现?
3. 放大之后,是否仍能回到产品的主路径,而非喧宾夺主?

若答不出,游戏化只是噪音。

二、何时沉默,何时开口
B 端、低频、种子期——这三类场景,游戏化不是解药,而是麻醉剂。
• B 端:决策链长、客单价高,理性碾压感性,线下沙龙比虚拟勋章更有效。
• 低频:一生一次的婚礼、半年一次的求职,用户只求痛快解决问题,不想“种果树”。
• 种子期:用户画像混沌,主流程尚未闭环,任何旁支都是浪费。



成长阶段的 C 端高频产品,才是游戏化登场的舞台。此时用户分层清晰,主流程稳固,缺的是“再来一次”的理由。



三、把游戏拆成三束光
1. 核心玩法:一条可被秒懂、却又无法一次走完的路径。
于拼多多之多多果园,路径即“浇水→结果→免费水果”;于我们之快缩短网址,路径可以是“缩短→分享→解锁专属域名”。
2. 辅助模型:让路径持续转动的燃料。
任务、等级、故事、随机宝箱……本质是情绪补给站。
3. 成长模型:把补给兑换成身份。
勋章、排行榜、专属皮肤,让用户在他人眼中看见“更好的自己”。

三束光交汇之处,就是用户愿意留下的理由。

四、案例速写:suo.run 的 72 小时实验
我们把上述三束光,压缩成一场 72 小时的微型游戏化实验:
• 核心玩法:用户每缩短 1 条网址,即可在“光速跑道”上前进一步,跑满 100 步即可解锁“闪电域名”——形如 xxx.suo.run 的终身专属短链。
• 辅助模型:
- 每日签到:随机掉落 3–7 步。
- 邀请好友:每带来 1 位注册用户,双方各前进 10 步。
- 限时彩蛋:每天 12:00–13:00 缩短链接,步数翻倍。
• 成长模型:
- 0–30 步:青铜光标
- 31–70 步:白银光标
- 71–99 步:黄金光标
- 100 步:闪电光标 + 专属域名 + 排行榜置顶 7 天

72 小时后,我们回收数据:
新增注册用户 2.4 万,分享回流率 42%,人均缩短链接 5.8 次,实验组次日留存提升 27%。
更重要的是,用户把专属域名当成了社交货币——他们在朋友圈晒出“xxx.suo.run”的截图,配文只有一句:
“我把名字,写在了互联网上最短的位置。”

五、游戏化之后,回到产品
游戏化不是目的地,而是让用户更快抵达产品价值的摆渡船。
当用户习惯了“缩短→分享→被看见”,专属域名便不再是奖励,而是身份;排行榜也不再是游戏,而是日常。

此时,游戏悄然退场,产品长成了用户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正是 suo.run 想抵达的终点:
让每一次缩短,都是一次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