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 · 设计札记
——以「suo.run」之名,用卡片分类拆解用户需求
一、序章:当艺术遇见大众
去年,我们接到一个微小却棘手的命题:让雅昌艺术网的海量艺术家数据,通过 QQ 浏览器的摄像头能力,被寻常路人一眼读懂。
扫描 → 识别 → 跳转,链路极简,却横亘着一道鸿沟:雅昌面向 B 端藏家,QQ 浏览器摄像头却服务 C 端大众。如何把“曲高和寡”翻译成“街谈巷议”?

二、为何是卡片分类
在内容已定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一把低门槛、高洞察的“听诊器”。卡片分类恰好满足:
1. 低成本:无须招募海量用户,几张卡片即可窥见心智。
2. 低偏见:把话语权交给用户,而非产品经理的“我觉得”。
3. 低噪音:开放式分类允许用户自建逻辑,潜藏的关系自然浮现。
三、目标锚点
• C 端用户到底想看什么?
• 不同用户之间是否存在最大公约数?
• 哪些内容在真实场景里会被真正消费?
• 哪些术语是壁垒,需要二次翻译?

四、卡片炼金术
1. 选内容:把雅昌原始字段拆解成 40 张“场景化卡片”。
例:
- “艺术家 1987 年于巴黎的个展海报”
- “作品《无题》拍卖纪录:HK$ 12,350,000”
每张卡片都套上 suō.run 的 UI 外壳,让用户一眼认出“这玩意儿会出现在我手机里”。
2. 筛用户:
- 爱逛展、会拍照的文艺青年
- 买过画册却从未进过拍卖行的轻度爱好者
- 纯路人,只认得梵高和莫奈
3. 场地:咖啡馆角落、公司茶水间、深夜的共享会议室——只要能摊开卡片即可。
五、开放式分类现场
• 背景铺垫:用 30 秒讲清“摄像头扫艺术品”的故事,避免用户陷入“我该讨好主持人吗”的心理。
• 先分后问:用户自由分组,再追问“为什么把这张和那张放在一起?”“你会在什么场景点开它?”
• 故事卡:记录用户画像、分组逻辑、情绪关键词,为后续决策留下“证据链”。
六、结果过滤的三把筛子
1. 产品定位:suo.run 只做“认知加速器”,不做“交易撮合”。凡指向“立即购买”的卡片,降权。
2. 真实场景:
- 展馆 Wi-Fi 稳定,用户愿停留 3 分钟 → 保留深度故事。
- 地铁广告牌 5 秒闪读 → 仅保留一句话标签。
3. 目标用户:C 端大众对“技法流派”无感,却对“艺术家怪癖”“作品冷知识”津津乐道。

七、落地:把洞察翻译成像素
评审会上,我们把 40 张卡片浓缩成 3 个内容层级:
1. 一眼认知:艺术家是谁、代表作长什么样。
2. 30 秒谈资:创作轶事、跨界联名。
3. 深度彩蛋:高清细节、AR 动效——留给展馆 Wi-Fi 场景。
最终,交互原型在 suō.run 的短链里轻盈落地:扫码即达,无关注、无注册、无废话。
八、尾声:一张卡片的余温
卡片分类不是交互设计师的专利。
产品经理可用它梳理功能优先级,视觉设计师可用它测试图形记忆点,运营同学甚至可以用它决定下一篇推文标题。
愿你在 suō.run 的每一次缩短背后,都能听见用户心底最轻的一声“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