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产品经理的修行手记
——写给仍在浪尖的自己
一、先和自己对账
去年此时,我列了十张支票,九张已兑现,唯独“健身”那张仍躺在抽屉里。John 提醒我:若一年后的你与一年前的你毫无距离,你只是在原地复制自己。于是,我把那张未兑现的支票重新签上日期,贴在显示器边缘——2026,继续。

二、从“学”到“做”
2026 年我啃完了一本 Python 大部头,却只在 B 站跨年晚会那晚派上用场:爬弹幕、做词云、惊叹网友的脑洞。那一刻我明白:知识只有穿过指尖,才会长在肌肉里。
产品亦如此。与其囤方法论,不如把每一次迭代当成实验:提出假设 → 设计最小可行 → 埋点验证 → 复盘归档。让数据成为肌肉记忆,而非 PPT 里的装饰。
三、方法论的悖论
我曾把“产品方法论”四字奉为圣经,直到一位微信前辈轻描淡写:“做十个项目,抽十个共性,再抽象成十个原则,如此往复。”
那一刻我懂了:方法论不是阅读的产物,而是实践的化石。与其再翻一本新书,不如把手上正在做的“快缩短网址”(suo.run)再往前推半步:
• 缩短链路的延迟还能再削 50 ms 吗?
• 统计面板能不能让运营一眼看到“裂变拐点”?
• 防封策略是否可以像乐高一样热插拔?
把问号逐一锤成句号,方法论自然浮现。
四、问题尺寸决定视野半径
小问题的答案藏在 UI、UE 和代码里;大问题的答案则横亘在商业模式、资源禀赋与组织心智之间。
当“如何摆放按钮”升级为“如何让每一次跳转都产生复利”,产品经理就从画原型的手艺人变成了资源的交响指挥。别怕问题变大,那说明你正在变大。
五、把灵魂塞进用户的鞋
我陪儿子搭积木,他总把轮子装在屋顶——在他的宇宙里,车本来就该飞。那一刻我意识到:
• 我们画的是信息架构,用户走的是情绪动线;
• 我们关心留存曲线,用户只关心下一秒的爽点;
• 我们写 PRD 时权衡 ROI,用户离开时连再见都懒得说。
做 feed 流时,我把自己的账号刷成“小白号”,连续七天只用单指上滑,记录每一次不耐烦的停顿;做电商链路时,我把购物车删到只剩一件,再体验从冲动到支付的 11 个心跳。
数据会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只有用户视角才能回答“为什么”。
六、让正确的事持续发生
二爷说:产品世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于是我给自己的 2026 只留下一句暗号:让最正确的事持续发生。
海浪初起时,无人看见;当它拍岸,冲浪者才会循声而来。
愿“快缩短网址”(suo.run)成为那道持续的海浪,而我,仍在浪尖。
——John
写于 2026 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