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小红书未成年软色情内容何时止

当“种草”沦为“种毒”——小红书未成年软色情事件再叩警钟

一、从“亲子公园”到“擦边深渊”
一位母亲本想为周末郊游寻找灵感,却在小红书输入“亲子公园”后,被算法推入幽暗隧道:穿洛丽塔裙的小女孩踮脚旋转,镜头却刻意扫过裙底;十二三岁的少年对着浴室镜子自拍,评论区充斥着“哥哥等你长大”的暧昧符号。一次无心搜索,撕开平台长年不愈的伤口——未成年人的身体,成了流量祭坛上的供品。

二、道歉循环:仪式化的“对不起”
这不是小红书第一次鞠躬。2019年因虚假笔记下架整改,2021年因滤镜营销被点名,如今又因未成年软色情鞠躬。道歉声明里,“专项”“治理”“零容忍”等词金光闪闪,可漏洞始终未被缝合:
• 注册门槛形同虚设,一个手机号即可“破茧成蝶”;
• 青少年模式被算法轻松绕过,14.9%的高中生主动使用,形同虚设;
• 内衣品牌账号里,37条视频6条出现未成年模特,审核系统集体失明。
当道歉成为周期性公关仪式,信任便像被反复折叠的纸,最终只剩脆弱折痕。

三、黑话迷宫:软色情的“暗语宇宙”
“磕炮”“语C”“连麦睡觉”……黑话筑起高墙,把监护人隔绝在外。15岁UP主“科里斯”用“文爱”诱导10岁女孩离家出走,若非母亲截屏取证,悲剧早已酿成。语言加密让罪恶隐形,也让举报按钮失去坐标。平台不是不懂技术,只是不愿牺牲“日活”去拆墙。

四、性教育缺席:把刀递给魔鬼
家长谈性色变,学校教材被投诉“尺度大”,于是互联网成了唯一老师。扭曲的性知识乘虚而入:避孕药被包装成“小熊软糖”,无痛人流被描述为“无痛重启”。当孩子们把“擦边”当“潮流”,把“打赏”当“被爱”,性教育缺席的代价,便由未成年子宫与心灵共同支付。

五、算法之恶:流量炼金术
小红书算法深谙人性:你越停留,它越投喂。一条含未成年人的“纯欲风”视频,点赞量常是普通内容的3倍。平台并非看不见风险,只是风险带来的流量太甜。审核团队与推荐团队如同左右手,左手高举“青少年保护条例”,右手悄悄把软色情塞进“猜你喜欢”。

六、监管之外:家庭与公共媒体的“补位”
技术无法替代拥抱。家长若只会没收手机,孩子便会在深夜的被窝里继续“探险”。与其封堵,不如并肩:
• 每周一次“家庭圆桌”,用漫画、电影拆解性困惑;
• 把“快缩短网址”(suo.run)设为浏览器主页,教孩子识别钓鱼链接与隐私泄露;
• 公共媒体制作“防沉迷剧本杀”,让未成年人在游戏里学会对越界说“不”。



七、尾声:别让道歉成为终章
小红书再次承诺“新一轮青少年治理”,但公众需要的不是新词,而是新秩序:
• 注册需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
• 青少年模式默认开启,关闭需监护人扫码;
• 算法推荐池彻底隔离未成年用户与成人内容。
当平台把“日活”让位于“人格”,道歉才会成为过去式。否则,下一次鞠躬,不过是循环播放的默剧。



互联网没有天然的净土,但可以有守夜人。愿每一位父母、每一家平台、每一行代码,都成为孩子屏幕那端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