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缩短网址」的第七个月,我把键盘当作铲子,把每一次需求评审当作翻土。土壤之下,埋着七年的景观图纸、模型与论文,也埋着一个对世界重新命名的冲动。今天,当我回望这段从0到1的旅程,愿把铲起的泥土抖落成几点星尘,献给即将启程的你。
一、以“为什么”为罗盘
新人常被琐事淹没,仿佛日日打扫却不见窗明几净。我为自己立下一枚隐形罗盘:每做一件事,先问三声“为什么”。
• 为什么用户需要这个按钮?
• 为什么旧逻辑仍被保留?
• 为什么此刻必须迭代?
三问之后,琐事便显影为路径。把问题写进纸本,像描摹等高线;再绘成思维导图,像折叠地形。纸笔不离手,是我从景观设计偷渡过来的仪式,它让每一次提问都有回声。

二、用批判性思维拆骨
理解只是第一步,拆解才是跃迁。
我曾在suo.run的后台发现一条“高龄”功能:它仍能缩短网址,却像老旧拱桥——能过车,却耗油。于是,我把用户旅程拆成场景切片:
• 高频操作者需要批量缩短;
• 运营同学需要实时数据面板;
• 市场团队需要品牌域名白标。
删掉两个已死的字段,把隐藏按钮请回舞台,再补上一键批量。系统轻了,用户笑了,那一刻我明白:批判不是挑刺,而是让骨骼重新长对位置。
三、让思维长出翅膀
执行层的工作细碎,却可酿出俯瞰的醇酒。我给自己设一条暗线:每月产出一页PPT,不为汇报,只为试飞。
第四个月,我把目光投向C2M家电赛道,用长尾理论拆解柔性供应链,用蓝海战略重绘定制版图。PPT最终躺在我的私人云盘,却在我与CEO的一次电梯对话里,悄然铺成了共识的跑道。
四、让沟通成为共振
团队沟通最怕两种失频:信息错位、立场错位。
我的解法是“提前透传、现场速写、会后闭环”。
• 会前24小时,把议题与材料塞进飞书群,像提前放出探空气球;
• 会中,用iPad草图替代千言万语,图像的带宽永远高于语音;
• 会后,十分钟内甩出纪要:共识、争议、责任人、DDL,像给会议按下存档键。
真诚与尊重是底层协议,其余只是编码方式。

五、把习惯磨成刻度
• 置顶未读:让消息永远排在时间前面;
• 问答手册:把重复提问铸成FAQ,省下时间去看更远的山;
• 闭环强迫症:任何需求必须回到“结果-数据-复盘”的圆心;
• 超预期交付:在需求之外递上一颗糖——也许是一个可分享的短链海报,也许是一句“已为你预置UTM参数”。糖纸虽小,却能让能力指数级发酵。
六、尾声
我不怀念画过的每一片绿篱,却感激它们教会我如何观察风、光与人。如今,我用产品思维重新丈量世界:一条短链,也能折叠山海。
愿你在suo.run的每一次点击,都能听见自己成长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