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产品经理如何精准洞察用户需求

《快缩短网址:在 0.1 秒里洞见用户》

suo.run 诞生之初,我们只问自己一个问题:当指尖轻触屏幕,0.1 秒之后,用户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一、用户,是流动的需求之河
用户不是静态的 ID,而是一条由无数情境、情绪与目的汇聚而成的河。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复制、每一次犹豫,都是河面泛起的涟漪。若只截取某一帧水面,便永远看不见暗涌。
因此,在 suo.run 的语境里,我们把“用户”定义为:
「此刻,带着明确目的与不确定情绪,试图用更短路径抵达更远目标的——那个人。」

二、需求的三重奏
1. 表层需求:用户说“我要把长链接变短”。
2. 本质需求:用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加速”。
3. 功能需求:一键缩短、自定义后缀、数据统计、隐私加密……
只有让功能需求像音符一样精准落在本质需求的节拍上,产品才会奏出悦耳的旋律。

三、用户画像,不是标签,而是情境切片
我们拒绝用“90 后白领”“二次元少女”这类粗暴标签去切割人群。在 suo.run,我们更愿意用“情境切片”——
• 深夜 1:15,一名产品经理把 200 字的调研问卷链接缩短后,悄悄发到朋友圈;
• 早晨 7:40,一位老师在家长群里贴出课程表短链,附上一句“请查收”;
• 傍晚 6:55,一名主播把打赏链接缩短,配上 emoji,扔进 500 人的粉丝群。
同一功能,在不同切片里释放出截然不同的情绪价值。



四、行为公式:认知偏好 × 情境 = 此刻动机
认知偏好是用户自带的滤镜,情境是当下那束光。滤镜与光交汇的一瞬,动机诞生。
suo.run 要做的,是在交汇点递上一枚“0.1 秒加速器”——让动机无需等待,让意图不被稀释。

五、产品信条:把复杂留给自己,把极简交给用户
• 缩短的不只是网址,还有用户的心智路径。
• 加密的不仅是参数,还有用户对隐私的焦虑。
• 统计的不止是点击,还有每一次“被看见”的确认感。

六、写在最后
余军说“用户是需求的集合”,张小龙说“用完即走”,刘飞说“场景大于功能”,王石木说“产品要有体温”。
我们把四句话折成纸船,放进 suo.run 这条河里。
当下一道涟漪泛起,愿你只感到风,不感到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