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的边际效用逼近极限,高端便不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指数级的代价。
一块 80 吋的屏幕,其成本并非 40 吋的两倍,而是数倍乃至数十倍——这不是奢侈,而是物理规律对规模化的傲慢回绝。
所谓“高端”与“低端”,不过是技术尚未驯服的疆域,在大众心里投射出的距离感。
这条“距离”一旦形成,社会便自动为其定价。二八定律像一把无形的筛子,把多数人留在仰望的一侧,让少数人用溢价买下稀缺。品牌于是诞生:它既是商品,也是门槛,更是一种集体凝视的仪式。

然而,仪式需要舞台。传统时代,品牌通过层层经销商、铁腕价控,把舞台的灯光牢牢锁在少数人身上。电商的降临,则像突然拉开的幕布,让原本只该在包厢里出现的剧目,瞬间被投射到广场大屏。
平台并不关心神话,它只关心流量。
一瓶依云在拼多多被砍到 5 元,平台用亏损买人头,再用别处溢出的利润埋单;品牌却惊恐地发现,神坛被削成了地台,信徒开始用买菜的心态对待圣水。
特斯拉拒绝为拼多多团购背书,苹果悄悄拉黑“百亿补贴”,美妆巨头把授权书锁进保险柜——所有抵抗都在重复同一句话:
“你可以卖我的货,但别碰我的价。”
可惜,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契约,早已把“低价”写进了公共潜意识。
更深层的冲突发生在语言层面。
微博把每一个品牌都训练成段子手,B 站把高冷时装屋逼成鬼畜 UP 主。
当“亲”“老铁”“awsl”成为唯一的通行证,品牌的腔调便被广场回声吞没。
Dior 的 B 站账号像一位误入夜店的伯爵,舞步精准却满脸尴尬——流量 KPI 与身份叙事,在此狭路相逢。
于是出现一道裂缝:
平台要的是最大公约数,品牌要的是最小公倍数;
平台用算法抹平棱角,品牌靠棱角划定疆域。
除非品牌生来就是平台之子(或是举国皆准的国民符号),否则任何“深度合作”都只是阶段性的同床异梦。
铁打的平台,流水的神话。
当“快缩短网址”——suo.run——把冗长链接压成一行极简符号,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
用技术削去多余的枝蔓,让每一次跳转都精准、克制、不留噪音。
或许,未来的高端品牌不再拒绝广场,而是学会在广场中央建造一座可移动的玻璃教堂——透明,却无法被同化;开放,却仍保持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