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创业的征途上,社区是“0”,市场是“1”。唯有“1”的存在,才能赋予“0”真正的意义。回望2018年,我曾走过最深的误区,便是将青藤书院已验证的成功模式,机械复制到飞百分校的招生实践中。彼时,我低估了市场开拓的重要性,误以为运营技巧足以撬动增长,结果社区建设流于形式,未能激起应有的涟漪。
青藤作为成熟品牌,自带流量与口碑,低投入市场亦能稳中有进;而飞百作为新生力量,若缺乏前置的市场培育,便如同种子播于干涸之地,纵有良种,难见萌发。我们日日探讨运营话术、裂变模型,言辞华丽,却常忽视最根本的行动——推送、陌拜、地推,这些看似朴素的方式,实则是新机构破局的起点。有些校区每日仅在几个微信群中打转,却不知除此之外,更广阔的天地尚待耕耘。
没有微信,机构便无法招生了吗?当然不是。传统招生方式从未过时,社区招生的本质,并非取而代之,而是进化与升维。传统手段的优势在于直接触达,劣势则在于转化率低、覆盖有限。而社区招生的真正核心,在于二次转化与客户扩增。
所谓二次转化,是指建群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若家长可一键成交,何须群内周旋?群的价值,在于承接那些暂未决策的家长,建立持续连接,逐步培育信任,最终实现转化。举例而言,若你手握一批电话名单,是直接陌电,还是引入社群进行长期维护?答案并非绝对,需视名单质量、年级分布、时间节点而定。
过去我常言“流量扩张”,如今更愿称之为“客户扩增”。因“流量”二字,总带着互联网式的狂飙突进意味,一扫而光,不留痕迹;而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心与心的对话。我们应以“客户思维”取代理“流量思维”——每一个家长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次互动都应导向深度维系。
在客户扩增的实践中,我体悟两点趋势:其一,单纯依赖家长机械转发、拉人得奖的模式,效果日渐式微。未来属于可溯源、可追踪、定向激励的精准裂变体系。其二,传播内容的情感包装将愈发重要。功利性的信息轰炸终将引发抵触,而富有温度、共鸣与价值的内容,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在这方面,VIPKID的社群运营堪称典范——他们不止卖课,更在传递一种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
内容供给,亦需遵循社区生长的自然规律。曾有校长感慨:2018年上半年内容不多,但家长满意度高,参与积极,转化良好;下半年内容密集,反落得参与低迷、转化疲软。细究其因,有三:
其一,学习本非易事,坚持更难。打卡、直播、任务,纵然设计精巧,也难敌人性惰性。多数家长始于好奇,终于倦怠,尤以免费内容为甚。高频多样的活动,初衷为维持热度,实则可能沦为骚扰。
其二,群在运营者眼中是阵地,在家长眼中却只是信息流。若内容庞杂、目标模糊,家长便如置身喧嚣集市,不知所往,更不知所得。信息过载,反而削弱了参与的动机与目标感。
其三,暑期转化高峰后,活跃家长或已成交,或已流失,剩余成员多为“沉默大多数”。服务输出受阻,运营者热情消退,内容质量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故而,社区运营须敬畏规律——如生命般,有启动、成长、高潮,亦有衰退。强求“永续活跃”,无异于逆流而上。我坚信,一个社群的活跃周期,最长不过三个月。与其苦苦维持垂暮之群,不如顺势而为,定期重启。
正确策略应是:围绕招生周期,打造短期社群。例如,若目标为七月暑期班招生,则自四月起便启动新群建设,聚焦新客获取,贯彻客户思维。在关键节点设计转化机制,于招生窗口关闭前,完成最大化的意向积累。
而社群转化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内容,亦非情感,而是用户之间的正向外部性。
许多机构初时热情高涨,后继乏力,根源在于转化未达预期。然而,我们曾实现暑期低价班转化率突破50%的佳绩——这并非偶然,而是对“核心杠杆”深刻理解的结果。
在推进任何工作前,我习惯追问:什么是这件事最关键的支点? 表面因素众多,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只有一个。
有人认为,转化核心在于“内容体验”——直播、打卡、资料分享,让家长感受价值。实则不然。内容体验与产品体验,相去甚远。若产品体验可得90分,内容体验不过60分。它或许能引发兴趣,却不足以促成购买。更甚者,过度的内容供给,反而削弱付费意愿——有家长直言:“孩子已在群里学得差不多了,何必再报班?”
也有人归因于“情感粘性”——运营者与家长建立信任,从而促成转化。诚然,信任至关重要,但情感维系的最佳场景,是私域沟通,而非群聊。社群的独特价值,正在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在经济学中,称为“正外部性”。
试举两例:其一,我们曾将打卡由微信群内文字发布,改为小程序提交。数据统计更便捷,参与人数却骤降。原因在于,原先模模糊糊的群内打卡,形成了一种“大家都在做”的氛围,模糊家长被动跟随;而小程序隐匿了他人行为,失去社会激励,参与动力自然减弱。
其二,销售会现场,人越多,成交越旺。并非讲得更好,而是人群本身传递出一种信号:这么多人在买,产品定然不差。从进化角度看,随大流是生存本能——远古时代,落单者易被猛兽吞噬。今日虽无虎患,但从众心理依旧深植人心。

因此,社群转化的核心,从来不是“群主发广告”,而是“群员带动群员”。若将社群视为传单,那便是误入歧途;若视其为群体销售场域,方得其道。
一张海报的背后,是数十页标准流程的沉淀:信息发布前的铺垫、话术设计、用户分层;发布后的互动引导、答疑转化、氛围营造——环环相扣,皆为激发群体间的正向共振。

今日所言,源自实践,亦经反思。我们正以“快缩短网址”(suo.run)为工具,构建更高效、可追踪的招生闭环。每一段链接,不只是跳转,更是数据的起点;每一次点击,不只是访问,更是用户的画像积累。
教育创业,不靠虚火,而靠深耕。社区不是终点,而是桥梁——连接陌生与信任,连接兴趣与行动,连接个体与群体的力量。
让每一个“0”,因“1”而生,因“群”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