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唯有洞察趋势、顺应变革者,方能立于潮头,真正生活在未来。
当疫情的阴云笼罩城市二十多个昼夜,武汉的街巷归于寂静,而企业的脉搏却在悄然复苏。复工的钟声敲响,我们同时面对两场战役:一场是与病毒的抗争,另一场则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经济突围。在这段特殊时光里,春节的余温尚未散尽,人们已开始凝视前方——思考业务的走向,审视自身的价值,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
危机,往往孕育转机。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短视频、远程办公、社交电商……这些曾被视为“补充”的形态,在隔离的催化下迅速成为主流。流量的边界被打破,获客成本骤降,一场静默中的红利悄然降临。
以“桐城米店”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淘客工具,凭借清晰的逻辑与精准的场景切入,短短数日便在朋友圈掀起涟漪。它不靠烧钱,而是用价值唤醒关注。同样,在此之前,远程办公常被认为效率低下、协作困难;然而,当现实迫使人们尝试,习惯便悄然养成——许多团队发现,原来高效协同并非遥不可及。
职业的边界也在松动。收入波动与短期停滞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未来的合作是否可以更自由?更灵活?盒马鲜生的“共享员工”模式,正是这种新型用工关系的生动注解。
心理层面的变化同样深刻。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卫生、生活方式的关注空前提升,储蓄意识增强,忧患之心觉醒,开始学会珍惜当下每一寸光阴。
而对于旅游业而言,这场风暴不仅是一次冲击,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长期潜藏的问题:渠道结构是否稳健?流量获取与转化效率是否平衡?用户运营是否足够精细?对中小旅行社而言,这更是一场对团队韧性与战略前瞻性的全面检验。企业的“免疫力”,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决定。
一旦变革发生,其影响往往不可逆。作为商业个体,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抗拒,而是理解变化,拥抱变化,从而真正活在未来。
今天,我想与您分享我在旅游业中观察到的第一个深刻转变——对流量的重新认知。
为什么要重新理解流量?
因为流量,是一切商业的起点。无论是线下门店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是线上朋友圈中那一瞬的停留,都是注意力的体现,都是流量的化身。
而流量的背后,是客户获取的成本与路径选择。从传统门店到OTA平台,从同业分销到私人定制顾问,从微信公众号到短视频内容,流量的形式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所有与用户产生连接的触点,皆为流量。未来的企业,必须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流量闭环——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换言之,只要某个APP占用了用户的时间,请问:我们能否在那里建立连接?
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美团、京东、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口碑……这些占据用户注意力的平台,都是我们必须布局的阵地。早一步进入,便多一分先机。
上一个时代,诞生了如“32号”、“viva旅行家”这样的微信公众号明星品牌;而在短视频时代,“旅行者”与“稻草人”是否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更短,节奏更快。
微信公众号的本质,是赋予个体表达的权利,让小而美的声音被听见。而短视频,则以更高的表达效率与情感穿透力,完成了从“看见”到“共鸣”的跃迁。
直接面向用户的品牌形象、有温度的内容表达、高频的互动机制,正成为新一代旅游创业者的共同语言。
近期与多位旅游从业者交流,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购买?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在于用优质内容换取用户的时间。你用一段旅程的故事打动他,他愿意花几十秒了解你,进而产生兴趣,建立信任,最终促成转化。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短视频并非旅游产品的直接交易场。
我在携程任职期间曾尝试在抖音投放CPA广告,结果ROI极低。如今绝大多数旅游类账号也极少直接挂载飞猪或旅行产品链接——因为在抖音的使用场景中,用户尚未进入决策状态。他们来,是为了消遣、娱乐、获取灵感,而非立即下单。
旅游产品具有高决策成本、高客单价、非标准化等特点,天然不适合“即看即买”的冲动消费模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短视频无用。恰恰相反,它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内容吸引精准流量,再引导至私域完成转化。
信任,是交易的前提。抖音给予我们的,是一个被看见的机会;而我们要做的,是借由这个窗口,与用户建立真实的关系。
拍爆款不是目的,涨粉也不是终点。真正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与用户建立连接,积累信任,实现价值交换。
因此,所谓“获取精准流量”,其本质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关系的构建;所谓“互动”,也不仅是点赞评论,而是情感的共鸣与信任的沉淀。

流量渠道的成本重构
2019年,一个拥有30万粉丝的优质短视频账号,其所带来的精准咨询量,足以填满三个微信私域号。若将同样的流量换算为百度竞价或OTA平台采买成本,其投入可能接近1.5万元,甚至更高。
而按照传统同业渠道或门店的转化漏斗计算,获客成本更是成倍攀升。
这背后,是客户获取效率的巨大鸿沟。所谓的“流量红利”,实则是新旧渠道之间效率差的体现。
微信视频号:下一个流量高地
2020年1月22日,微信悄然上线“视频号”功能,率先在部分城市试点。张小龙在当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明确指出:短内容时代已经到来。
他坦言,微信公众号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创作者门槛过高,限制了表达的广度;二是载体过于聚焦图文,难以承载多元内容形态。
视频号的出现,正是对此的回应。它位于“发现”页朋友圈之下,采用单列信息流设计,支持1分钟内视频或9张图片发布,辅以最多1000字的文字说明,并可关联微信公众号链接。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功能一应俱全。
更重要的是,视频号打破了朋友圈5000人的可见限制,释放出更大的传播潜力。在新生态初启之时,内容供给尚未饱和,优质创作者将享有短暂而珍贵的流量红利。
无论你是个人还是机构,只要具备互动能力、情感温度与闭环思维,就有机会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见,每一个微小的声音,都可能在恰当的时机,激起千层浪。
结语
变化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转。
作为商业生态中的一员,我们唯有深刻理解变化,主动拥抱变化,才能真正生活在未来。
今天的流量,已不再是平台的附属品,而是企业自主构建的连接网络。
抖音、快手、视频号……这些短视频平台的价值,不在于即时成交,而在于搭建通往用户内心的桥梁。
让喜欢你的人找到你,让认同你的人跟随你。
未来,直接面对用户、有品牌、有温度、有互动的旅游新形态,将成为主流。
每一个企业,都应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流量闭环。
这,是我所见证的中国旅游业的第一个深刻变革。
而我们,正在这条路上前行。
——来自「快缩短网址」团队的思考与实践
项目官网:suo.r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