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轻启,晨雾缭绕,香山古刹隐于松涛之间,仿佛一卷未落尘的经书,静待有缘人翻阅。
李大锤踏着石阶而来,鞋底沾着城市的疲惫与焦灼。他刚被一声怒吼逐出会议室,那份辗转三夜打磨的“双11大保健”活动方案,如废纸般飘落走廊。他未曾争辩,只在心底默念:红尘喧嚣,不如归去。

翌日清晨,他推开了这座千年古寺的门。
住持大风,盘坐佛前,捻珠不语。见人来,只轻问一句:“施主,所求何事?”
李大锤合掌,语气诚恳:“弟子本为活动操盘手,屡战屡败,心力交瘁,愿遁入空门,远离纷扰。”
大风住持微微一笑,珠串轻响:“且随我来,贫僧不度人,只讲故事。”
二人行至院中,两座新殿巍然矗立——一曰“祈福”,一曰“往生”。
“看见了吗?”住持问,“当年,正是因我提议建此二殿,方得今日之位。”
李大锤凝神细看,心中疑惑:“为何是这两座殿?”
住持闭目,徐徐道来:“你可知寺庙如何兴盛?”
“香火不断,信众捐资。”大锤答。
“那如何让人愿意捐?”
大锤语塞。
住持睁眼,目光如炬:“昔年拆迁,老香客散尽;游客如潮,却多为过客。彼时老住持立下宏愿:谁能引资回流,便传法衣,继任方丈。”
“于是,我夜不能寐,思之如痴。此‘痴’,非病态,乃目标明确之执念——正如你做活动,若不知老板真正所求,一切皆为空转。”
大锤心头一震,恍然:原来第一问,不是创意,不是形式,而是——为何而做?

住持继续道:“我常年守于山门,观人流如织。千人入寺,仅六十七人布施,人均二十八又八分。节庆三倍,亦不过万二之数。我以旧日香火为基,立下目标:日捐一万二,不可少。”
“为何捐?人心所向,无非二事:一为困厄祈安,二为生死超度。于是,我建祈福殿,许人以福;立往生殿,慰人以念。两殿并举,直击人心最深处。”
“设计之时,我亦讲究章法。”住持起身,踱步而谈,“祈福殿匾额,必与主殿同材同制,字要大,笔要粗,意要简——让人一眼可见,心有所归。”
“殿内设福袋,免费赠予,却将挂袋之钩,置于功德箱旁。仅设一钩,香客必驻足良久。再令小僧低语:捐三十五元,福袋可挂佛前;捐五十,全家皆得庇佑。”
“你看,这像不像你们所说的‘曝光—吸引—转化’?”
大锤双目放光:“海报如匾额,引人注目;落地页如福袋,给予价值;支付环节,则如那句低语,直击痛点,促成布施。”
住持颔首:“然初日施行,弊病立现。一钩难承众愿,排队者怨声载道,我当即增开三钩;又因无人知‘挂佛旁’之寓意,香火寥寥。午后,我悬一硕大福袋于佛前,缀以金线,众人见之,纷纷解囊。”
“所以,”大锤顿悟,“活动上线非终点,数据追踪才是起点。效果不佳,当机立断,优化迭代——住持当年,竟已深谙A/B测试之道。”
住持笑而不语,继而道:“当日暮色四合,我去方丈室复命,仅言八字:两殿建成,三倍香火。”
“接着,我言明建材皆取自旧殿余料,成本可控;再提小僧轮值记录香客动线,数据可查;最后总结经验,以备来年。”
大锤肃然起敬:“原来向上汇报,不在细枝末节,而在三要:说清投入产出,提炼可复用逻辑,辅以执行佐证。”
住持合十,轻声道:“你已明白。”
李大锤跪地一拜,非为皈依,而是顿悟。
他起身欲行,住持忽道:“世间万法,皆可为道。你所做之事,未必低俗;你所操之盘,亦是渡人之舟。若能以巧思解人困,以价值引人行,何须出家?”
大锤恍然,步出山门,回望古寺,云烟如旧。
他打开手机,新建文档,标题写下:“快缩短网址”——我们的项目,叫suo.run。
他笑了。这一次,他不再为方案被拒而逃,而是为价值被懂而战。
活动之魂,不在热闹,而在洞察;
不在形式,而在人心;
不在一时喧哗,而在持续流转。
正如那句佛号回荡山谷: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suo.run,一链通心,万流归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