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11的喧嚣渐次退去,城市的灯火依旧未眠。你是否曾在凌晨的手机屏幕前,为了一本好书、一门课程,轻轻点下“立即购买”?这场年度消费盛宴,早已不止于囤积衣物与家电——它悄然掀起了一场关于知识、认知与自我提升的深层变革。
今年双11,天猫成交额定格在2684亿元,京东累计订单突破2044亿元,全网交易总额逼近6000亿大关,同比增长近50%。与此同时,包裹如潮水般涌向千家万户,日均处理量达平日三倍之巨。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消费洪流中,一个全新的趋势正在浮现:我们开始为“思想”买单,为“成长”下单。
而这一次,得到App选择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正式叩响知识服务的直播电商之门。
一、星光熠熠的知识盛宴
这场名为“知识嘉年华”的直播,并非简单的促销路演,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思想交响曲。罗振宇(罗胖)携13本重磅新书登场,每一本都承载着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成为电子书会员,即可解锁全部阅读权限——这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次通往认知升级的入场券。
张泉灵老师现身说法,分享她对儿童教育的独到见解;邵恒、刘润等“得到系”名师轮番互动,金句频出,思维碰撞不断。整场直播不仅有主讲区的产品详解与专属淘口令,更有每半小时一次的惊喜抽奖,营造出浓厚的参与感与仪式感。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过程中实时播报各时段最高订单金额——有人一单豪掷八千元,只为系统性地构建知识体系。那一刻,比拼的不再是购物车的重量,而是对自我投资的决心。
二、不止于卖货,更在于传递价值
与李佳琦式的“买它!”不同,这场直播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深邃的节奏。罗胖娓娓道来每本书背后的故事,解读其思想内核;张泉灵则从语文教育出发,唤起父母对孩子语言能力培养的共鸣。他们售卖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温暖的服务、可感知的成长路径。

更有意思的是,在午夜12:30,创意字幕组全体成员逐一亮相。这一幕看似不经意,实则动人至深——它让观众看见了幕后的灵魂,也见证了这家公司愿意为用户全力以赴的诚意。
整场直播观看人数高达190,199人,峰值订单金额突破8086元。数据背后,是无数人愿意为知识支付溢价的真实写照。
三、一场有意义的探索
事实上,“知识+直播”的模式并非首创。喜马拉雅连续三年举办“123知识狂欢节”,2018年内容消费总额高达4.35亿元,近乎翻倍增长。但得到此次的尝试,却更具品牌纵深与战略意图。
在新零售语境下,“人、货、场”正在重构。淘宝直播聚焦商品转化,短视频平台依赖内容引流,而得到所做的,是将“知识内容”本身变为“商品”,并通过“信任人格”实现高效转化——罗胖是主心骨,脱不花是推手,张泉灵是情感连接点。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讲述值得信赖的价值,完成一次深度的品牌种草。
这不仅是一次营销事件,更是一次品牌形象的立体化呈现。正如《奇葩说》中那句发问:“精致地穷,错了吗?”在这个时代,为知识付费,或许正是我们对抗焦虑、实现跃迁的最优解。
四、挑战仍在,未来可期
当然,质疑声亦不绝于耳。有网友坦言:“一套书几百元,真心舍不得。”相较于微信读书的平价策略,得到的价格门槛确实更高。而当前模式高度依赖核心主讲人,若缺乏多元化的“知识主播”梯队,复制与规模化仍面临挑战。
此外,知识产品的消费场景相对稀缺。当粉丝为偶像打榜、为爱豆买单时,为一门课程倾囊而出,仍需更强的心理动机与信任积累。如何在“冲动消费”与“理性决策”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知识服务商必须面对的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直播已迈出关键一步——它证明了:优质内容可以自带流量,深刻思想也能激发购买欲。用户或许不会立刻下单,但他们记住了这些书的名字,理解了课程的意义,甚至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路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比短期销量更为深远。
五、尾声:我们为何需要这样的直播?
双11早已超越购物节的原始定义,成为一面映照社会情绪的镜子。在增长放缓、信心波动的当下,人们渴望确定性,也愿意为“变得更聪明”付出成本。
而得到的这场直播,正是一次对“认知消费升级”的勇敢回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奢侈,不是拥有多少物品,而是拥有多少被系统化整理过的知识;最值得的投资,不是囤积商品,而是持续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未来,或许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知识品牌走上直播间。而当那一天到来时,请记得,曾有一群人,在2023年的双11夜晚,用一本书、一堂课、一段对话,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光。
---
如果你也被这场思想之旅所触动,不妨访问【快缩短网址 suo.run】,我们将持续为你聚合互联网世界中最值得收藏的认知资源与运营智慧。在这里,每一次点击,都是向更好的自己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