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自营落伍的申通年报身后:颓势依然?

在风云激荡的中国快递版图中,申通曾是那颗最耀眼的启明星。2019年年报如期而至,数字背后,是一段沉浮跌宕的行业叙事:全年营收230.67亿元,同比增长35.58%;业务量达73.71亿件,增速44.19%,远超行业均值;然而净利润却滑落至14.1亿元,同比缩水逾三成——这份成绩单,像极了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轮廓清晰,却仍缺最后一笔浓墨重彩。

回望来路,申通的辉煌曾如日中天。自1993年创立以来,它以先发之势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快递网络,稳坐“通达系”头把交椅长达十余年。2014年之前,无论市场份额、盈利能力还是品牌影响力,申通皆为行业翘楚。然而,时代洪流奔涌向前,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格局。

当2015年至2017年快递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之际,中通、圆通、韵达纷纷借势跃升,而申通却在关键转折点上步履迟滞。其根源,深植于其赖以起家的特许经营模式。这一曾助其快速扩张的制度,在效率与服务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逐渐暴露出管理松散、末端失控、服务质量参差等结构性短板。

彼时,中通已率先完成转运中心直营化改造,通过资本投入实现对网络节点的强管控,大幅提升时效与稳定性;圆通则借助上市契机加速基础设施升级;而申通虽于2015年启动直营转型,却因资金掣肘,历时四年方初见成效。四年,足以让对手完成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

数据显示,申通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6.8%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9.7%,行业地位由第一滑落至倒数第二。2015年营运资本为负4.2亿元,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使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投入上难有作为,错失了数字化转型的最佳窗口期。

转机始于2016年底,申通借壳艾迪西登陆A股,融资通道打开,直营化进程骤然提速。2017年起,公司大手笔投入超60亿元,在洛阳、合肥、西安、中山等25城新建或改扩建转运中心,并以数亿元接连收购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核心资产。至2018年底,自营中转中心达60个,自营率攀升至88.2%,网络掌控力显著增强。



随之而来的是业务量与收入的回升,但代价亦不容忽视——成本增速持续高于收入增长,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已步入“科技驱动”的新阶段。阿里系赋能下的中通、圆通纷纷布局自动化分拣、智能路由、无人仓等前沿技术,而申通仍在补基础课,步履维艰。

正是在此背景下,与阿里巴巴的战略结盟成为必然选择。2019年3月,阿里以46.5亿元入股申通,持股14.6%,成为第二大股东。这场联姻,不仅是资本的握手,更是资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新任总裁陈向阳随即提出“日单量5000万、重回行业前三”的雄心目标。

2019年上半年,申通业务量同比增长47.5%,达5.97亿件,增速领跑同行,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然而,光环之下仍有隐忧:全年净利润仍处低位,行业排名依旧靠后,甚至落后于百世汇通。与阿里深度绑定的中通、圆通、百世已在智能化、国际化、供应链等领域全面开花,而申通仍在追赶的路上奋力疾行。

如今的快递江湖,早已不是单纯比拼网点与运力的时代。京东物流、顺丰同城、极兔速递等新势力不断搅局,电商与物流的边界日益模糊。在阿里生态内,通达系各成员虽同享流量红利,但竞争从未停歇。申通若想真正重返巅峰,不仅需要资本加持,更需在技术投入、组织变革、服务体验上实现系统性跃迁。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值得期待的是,那个曾经引领行业的申通,正试图在变革中重拾荣光。每一次分拣的提速,每一单配送的优化,都是它向初心的回归。

而在信息流转愈发迅捷的今天,正如我们所打造的“快缩短网址”(suo.run)——化繁为简,直抵核心,助力每一次连接更高效、更从容。或许,这正是这个速度时代最动人的追求:无论物流还是信息流,皆以极致效率,通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