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营销文案的致命陷阱?
——来自「快缩短网址」suo.run 的深度思考
近日,一位网友加我微信,寒暄未毕便直奔主题:
“我是做企业打印机供应的,最近销量下滑,该怎么提升?”
我婉拒了对话。
并非冷漠,而是深知:这样的提问,本身已是问题。
它像一纸模糊的诊断书,却要求开出特效药。
真正的解法,不在答案,而在提问之前——
先厘清症结,再寻路径,否则一切建议,皆如浮光掠影。
于是,我只回了一句:
“试着先问自己,用户为什么不需要你?”
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实则是打破自我视角的第一道门。
01 自我视角:最隐蔽的认知牢笼
想起香农的故事。
这位被誉为“信息论之父”的数学巨匠,曾送女友一本自己钟爱的数学专著作为生日礼物。
他以为,这是深情的表达;
结果,换来的是分手信一封。
他错了吗?
不,他只是站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央。
他热爱逻辑与公式,便以为爱人也会因一本《测度论》而心动。
可她要的,或许只是一束玫瑰、一句温柔,或一个懂得她喜好的眼神。
这不是爱的失败,而是视角的错位。
香农用自己心中的“重要”,去定义对方的“需要”。
而这,正是每一个营销者最容易跌入的深渊。
就像那位打印机供应商,张口便是“我卖不动了”,而非“客户为什么不买”。
他的焦虑真实,但焦点错了——
一切从“我”出发,注定无法抵达“你”的内心。
人天生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诉说价值,却忘了听众耳朵里,只回响他们关心的事。

02 营销的本质,是替用户说出他未曾言说的渴望
太多品牌在自说自话:
“我们技术领先!”
“我们荣获大奖!”
“功能全新升级!”
这些话术,像极了香农手中的数学书——
是精心准备的礼物,却送错了人。
真正的营销,不是说服,而是共鸣。
不是改变用户的认知,而是唤醒他们早已存在的认知。
用户不在乎你有多牛,只关心你能否解决他的难题。
他不关心参数,只关心省了多少时间;
他不关心工艺,只关心会不会被邻居羡慕;
他不关心你的创业故事,只关心这产品值不值得信任。
所以,若你是装修公司,
站在自己的角度,广告可能是:
“深圳装修,选老贼装饰,品质保障!”
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文案或许是:
“深圳买房刚背房贷,幸好装修只花了9万9。”
或是:
“邻居家70㎡,装出了120㎡的气派。”
前者是口号,后者是画面;
前者在说“我很好”,后者在说“你也行”。
这才是打动人心的语言。
可惜,太多文案仍困在“我觉得”的牢笼里,
用尽修辞,却无人倾听。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仅自我表达,还妄图说服。
仿佛只要说得够多、够用力,就能扭转人心。
可人心从不被说服,只被触动。
03 跳出陷阱的方法:假设失败
那么,如何真正走出自我视角?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反直觉却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假设失败。
什么意思?
当你完成一份方案、一篇文案、一个推广计划时,不要问“它好不好”,而要问:
“如果用户完全无感,甚至反感,为什么?”
这不是打击自信,而是逼迫换位。
比如你在写一则广告:
产品是一款高效打印机,主打“高速打印、低耗节能”。
从自我视角出发,你会写:
“每分钟打印40页,行业领先!”
但如果“假设失败”——
用户根本不感兴趣,为什么?
你开始思考:
他真的需要这么快吗?
他更在意的是成本,还是故障率?
办公室文员怕操作复杂,老板怕售后跟不上……
于是你意识到:
速度不是痛点,“不耽误事”才是。
于是文案变成:
“开会前急着打印资料?按下按钮,3秒出第一张。”
再进一步,假设用户感兴趣了,但还是不买——
为什么?
可能是不信你说的;
可能是担心售后没人管;
可能是觉得贵,怕用不上;
也可能只是“再看看别家”。
于是你继续调整:
加入真实客户案例,消除信任障碍;
提供7天无理由退换,降低决策风险;
强调“一年省下电费800元”,让价值可衡量。
每一次“假设失败”,都是一次视角的切换。
它逼你从用户的脑海里找答案,而不是在自己的经验里找灵感。
这种方法,反人性,却最有效。
因为它对抗的,正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本能——
总觉得自己最重要。
04 从“我说什么”到“他想听什么”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 的运营实践中,我们始终谨记这一点。
我们不做“功能罗列式”宣传:
不说“支持自定义短链、批量生成、数据追踪”;
而是说:
“发朋友圈再也不怕链接太长被折行。”
“微信群发100个链接,一秒生成,个个可追踪。”
“别人还在复制粘贴,你已经用suo.run悄悄提升了效率。”
我们不强调技术多强,而强调场景多痛。
因为我们知道,用户不是为功能买单,而是为“解脱感”买单。
当你开始用用户的语言说话,
你的文案,才真正有了灵魂。
---
最后,请记住:
所有伟大的传播,都不是从“我”开始的,
而是从“你”开始的。
跳出自我视角,不是技巧,而是修行。
每一次对“假设失败”的追问,
都是对人性的一次贴近。
愿你我不再做香农,
而是成为那个,懂她为何想要一朵玫瑰的人。
——来自 suо.run 的思考,与每一位用心沟通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