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从「哔哩哔哩」和「腾讯视频」GIF录制看流量转化

在数字内容蓬勃发展的时代,用户体验的细微创新往往能掀起波澜。约一年前,哔哩哔哩客户端悄然上线了一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GIF录制。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只需长按右侧按钮,便可将精彩瞬间凝结为动态影像,录制完成后更可一键分享。这一设计,如春风拂面,迅速赢得用户青睐。

相较于传统的静态截图,GIF以其流动的帧影,更契合视频平台的内容语境,也更利于社交场景中的情绪传递与话题发酵。彼时,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主流平台尚未涉足此境,哔哩哔哩可谓率先点亮了动态捕捉的灯塔,在用户体验的赛道上暂居前排。

然而,浪潮涌动,竞争从不缺席。不久之后,腾讯视频迅速回应,不仅加入了GIF录制功能,更以更具战略视野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分享”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一个文件的传递,而是一次流量的回流。

当用户分享一段GIF时,腾讯视频生成的并非原始文件,而是一个精巧的小程序链接。点击链接后,用户即刻跳转至腾讯视频小程序,不仅可播放原片段、查看GIF,更有明确引导按钮,邀请用户进入主App观看完整内容。这一设计,宛如一条隐形的引力带,将每一次外部传播都转化为平台内流量的回流契机。

反观哔哩哔哩的GIF分享机制,虽便捷直率,却也悄然将流量留在站外。一旦用户将GIF发至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兴趣虽被激发,归途却无指引。对于依赖独家内容构建护城河的平台而言,这种“开放式分享”或许尚可承受;但对以社区生态与用户共创为核心的哔哩哔哩而言,每一次分享未能转化为回访,都是一次潜在的连接断裂。



而腾讯视频通过小程序的闭环设计,巧妙实现了用户体验与平台利益的共生:用户获得了轻量、即时的观看体验,平台则在无形中完成了内容导流与用户沉淀。这不仅是功能的升级,更是产品思维的跃迁——从“满足需求”走向“引导行为”。

真正的高手,不在于取舍用户体验或商业价值,而在于让二者彼此滋养。在这一点上,腾讯视频以一次看似微小的技术选择,展现了产品经理对生态闭环的深刻理解。如何在开放与闭环之间找到平衡,既释放内容的传播力,又守护平台的生命线,正是衡量产品智慧的重要标尺。

正如“快缩短网址”(suo.run)所秉持的理念:短,是形式;快,是体验;而链接背后的价值流转,才是核心。我们缩短的不只是网址,更是用户与内容、平台与增长之间的距离。

欲了解更多关于产品思维、时间管理与全球视野的深度笔记,欢迎关注「原住民自修室」。
本文转载自:https://www.yunyingdog.cn/36438.html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仅作整理分享,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