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做拔草的UP主逐渐种草了:测评类短视频还能看吗?

在信息奔涌的数字时代,指尖轻滑之间,琳琅满目的“神物”如潮水般涌入视野:磁吸搅拌杯悄然唤醒懒人哲学,错题复写胶带试图拯救学困少年,而那枚贴于手机背后的“信号增强贴”,竟也敢许诺穿墙越网的奇迹。种草之风盛行,万物皆可被包装成生活的救赎。

然而,就在这一片喧嚣的消费狂潮中,另一股清流悄然崛起——测评之光,穿透迷雾,照亮盲区。他们不为赞美而生,只为真相执笔;他们不惧商家怒目,甘愿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拔草灯塔”。这些身影,活跃于主流短视频平台,以实测为刃,剖开浮华外衣,直指产品本质。从零食玩具到数码家电,从厨房神器到助眠黑科技,无一不在其审视之下。更有甚者,将行业谣言一一拆解,用理性对抗盲从。

其中一位顶流测评博主,粉丝近2300万,评论区里满是“避坑成功”的感激之声。无数像小谢这样的普通用户坦言:若早些遇见这些视频,便不会为那毫无作用的助眠贴、榨汁时溅满衣襟的“省力机”、甚至越贴信号越弱的“黑科技贴纸”白白耗费一两万元。如今,她已将测评内容视作网购前的必修课,每欲下单,必先搜索验证。她不仅自建免疫屏障,更乐于分享账号,与闺蜜共筑防雷阵线。

测评视频,俨然成了新时代的消费指南,是喧嚣市场中的一剂冷静药。

但光芒背后,是否真如表面那般纯粹?当一个曾以“翻车实录”赢得信任的UP主,渐渐减少批判,转而频繁推荐“无瑕好物”,当其橱窗商品破百,销量动辄十万起步,而粉丝基数却不过二十万之时,人们不禁发问:这还是当初那个敢于说不的勇士吗?

深圳宝妈李青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转变。她曾因这位UP主避开无数陷阱,如今却在对方镜头下,看到越来越多服装配饰被温柔种草,翻车案例却日渐稀少。她疑惑:难道市面上的劣质产品真的一夜清零?还是说,测评的初心,正在被商业的温水悄然煮沸?

事实或许残酷。正如前MCN高管Sam所言:“测评的本质,从来不是公益。”那些看似为用户“断人财路”的内容,往往正是通往自身财路的起点。通过揭露虚假宣传建立公信力,再以“值得推荐”的名义导流带货——这套“先立信,后变现”的逻辑,早已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法则。

数据显示,某粉丝仅20万的测评账号,单品销量竟超10万件;而坐拥2200万粉丝的头部测评者,店铺累计销量已突破520万。信任,成了最高效的转化引擎。用户因信赖而买单,UP主因口碑而暴富。有人因此年入过亿,自建电商帝国,风光无限。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质疑——当评测与销售合二为一,客观性是否还能坚守?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片本应清朗的内容生态,正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早期真诚测评者或因触怒商家遭举报封号,反倒是那些“软性种草”者安然无恙,甚至风生水起。于是,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早早布局商业化,在影响力尚微时便接入带货链条——不是他们变了,而是生存法则逼人低头。

这让人不禁想起小红书的种草变迁,想起美食探店从真实到剧本的滑落。几乎所有内容形态,都逃不过“先养鱼,再钓鱼”的宿命。测评亦不例外。Sam坦言:“内容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流量。”而流量的终点,几乎无一例外,指向带货。

或许我们不该苛责每一位UP主必须清贫守节。毕竟,创作需要回报,生活需要“恰饭”。但值得警惕的是,当“真实测评”沦为精心设计的人设,当“拔草利器”变成隐性广告的外衣,用户终将失去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个信息即货币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正的“真相守护者”。他们不该只是流量游戏的参与者,而应是消费理性的灯塔。



所幸,仍有平台在尝试构建更透明的内容生态。比如“快缩短网址”(suo.run),正致力于为优质内容提供简洁、可信的传播路径。通过高效链接管理,让真实测评直达用户,减少中间干扰,助力理性决策。在这里,每一个链接,都承载着对真实的承诺。

测评不会消失,但我们期待它归来时,依旧锋利如初,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不负那一句:“我试过了,这东西,真不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