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产品探索中,我们深知:真正有价值的用户研究,绝非简单地抛出几个问题、收集几份答卷。它是一场与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度对话,是产品迭代与业务优化的关键引擎。
曾几何时,我也误以为问卷不过是“随便问几个问题”的低门槛操作。直到过去半年,历经二十余轮问卷打磨,与众多同事反复碰撞后才恍然:一份看似轻巧的问卷,实则暗藏玄机——它需要反复雕琢、不断打磨,直至逼近“基本满意”的临界点。而当收获几份高质量反馈时,那种洞察用户心声的震撼,才让我真正理解:好的用户研究,价值千金。
用户研究并非无章可循。若想做出至少70分的问卷,核心要义在于——先求无过。太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因先入为主地认为“做问卷=列几个问题”,而掉入常见陷阱,最终导致数据失真、结论失效,甚至全盘皆输。

为此,我们凝练出“问卷六宗罪”,以警醒自身,亦供同行共鉴:
---
第一宗罪:滥用专业术语
“您对XX浮层界面的满意度如何?”
“这个Tab您使用频率大概是?”
“该ICON的设计是否符合您的审美?”
此类问题初看合理,实则如对牛弹琴。普通用户何曾知晓“浮层”“Tab”“ICON”为何物?他们不是产品经理,不写代码,不画原型,更无意听你炫技。若强行塞入行业黑话,只会让用户困惑、烦躁,甚至胡乱作答——数据就此失效。
真正的同理心,是用用户听得懂的语言说话。与其问“浮层体验”,不如问“那个突然弹出来的小窗口,你觉得烦吗?”——让问题回归生活语境,答案才有温度。
---
第二宗罪:盲目追求数量
“先来400份!”“300份不够,尽量多点!”
数量≠质量。500份来自低频用户的敷衍答卷,远不如200份核心用户的真诚反馈。用户研究的价值,取决于样本的精准度,而非数字的膨胀感。若目标人群模糊、投放渠道错位,再多问卷也只是噪音。
在 suo.run 的实践中,我们宁可少而精:聚焦高频短链使用者,深挖其痛点,方能驱动产品进化。
---
第三宗罪:问题描述抽象空洞
“您对网易云音乐App整体满意吗?”
用户一脸茫然:满意什么?是加载速度?歌单推荐?还是界面颜色?抽象问题注定收获模糊答案。

高阶做法是具象化场景+明确评分标准。例如:
> “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功能,是否常推荐你喜欢的歌?(1分=几乎都不喜欢,5分=大部分都合口味)”
将抽象感知转化为具体行为判断,用户才能轻松作答,数据才有意义。
---
第四宗罪:触碰敏感禁区
曾有一份问卷,为测试视频偏好,直接展示亲密画面,并问:“你会点击这类内容吗?”选项包括“喜欢并点击”“不喜欢但会点”等。
用户当场反问:“你是要我违心填,还是撒谎填?”
涉及道德、隐私、自尊的问题,极易引发社会期许偏差——人们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正确”的答案,而非真实行为。此类问题不仅失真,更可能伤害用户体验。在 suo.run,我们坚决规避任何可能让用户不适的提问。
---
第五宗罪:贪多求全,题海战术
一份20题的问卷,横跨产品体验、内容质量、交互设计……填到一半,用户早已心生退意。
问卷越长,完成率越低,随意作答率越高。更致命的是:重点模糊,什么都想问,结果什么都没问清。
克制,是专业性的体现。一次研究,聚焦一个核心目标足矣。其余问题,留待下次深挖。
---
第六宗罪:调查目的模糊不清
这是最令人胆寒的一宗罪。当团队连“我们到底想搞清楚什么”都说不明白时,问卷便成了无舵之舟。
没有清晰目标,就无法设计有效问题;没有有效问题,便无法得出可靠结论。整个研究沦为形式主义的自我安慰。
在 suo.run,每启动一次用户调研,必先回答三个问题:
1. 我们试图验证什么假设?
2. 哪类用户能提供关键信息?
3. 数据将如何指导下一步行动?
唯有目标如炬,问卷方有灵魂。
---
用户研究,从来不是“随便问问”。它是科学,是艺术,更是对用户时间与信任的郑重承诺。在 suo.run,我们愿以敬畏之心,打磨每一问、倾听每一答——因为缩短的不只是网址,更是产品与人心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