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创业火葬场 | 品牌从0到1,你给自己挖出是多少坑?

潮水退去,方见真章:新品牌从0到1的三大致命误区

沃伦·巴菲特曾言:“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话,在当下喧嚣又浮躁的新消费浪潮中,显得尤为锋利。

过去一年,我以“品牌顾问”的身份,深入众多初创企业与成熟品牌的腹地。我的使命,是帮企业重梳品牌战略,为怀抱远大理想的创业者校准航向,避开那些看似微小、实则致命的认知陷阱。

在无数案例中,我反复目睹一个残酷真相:多数企业的溃败,并非源于市场无情,而是始于领导者的自我沉溺。他们满怀激情、梦想与行动力,却常常陷入一种危险的幻觉——“创始人YY症”。

今天,我想借这篇文字,直面新品牌从0到1过程中最容易踩中的三大误区。

---

一、“我的产品超级好”——为何用户仍视而不见?



我曾一度害怕创业者带着产品来找我谈“蓝图”。不是不愿倾听,而是太多人陷入一场自我感动的独白:滔滔不绝地描绘百亿市场的星辰大海,仿佛帝国已在掌中成型。

他们的底气,往往来自一句斩钉截铁的宣言:“我的产品超级好!”



可转头便是一脸困惑:“既然这么好,用户为何不买?”

问题就出在这里——用户要的从来不是钻头,而是墙上那个5毫米的孔
这是一个关于“伪需求”与“真实需求”的经典隐喻。

举个例子:你做减肥产品,以为目标用户是“胖子”。
错了。真正买单的,是“觉得自己胖的人”。

许多创始人是感性动物,极易产生替代共情。因为自己热爱某物,便笃信全世界都需要它。于是,一头扎进产品世界,却忽略了市场调研、用户验证、场景测试这些冷峻而必要的步骤。

结果呢?一场盛大的自我狂欢,最终无人问津。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创造了什么,而在于你为用户解决了什么。
创业前,请反复叩问自己:

- 谁是你的目标用户?
- 你的产品是否真正满足刚性需求?
- 这类需求的市场存量与增量有多大?天花板在哪?
- 你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是否存在“势能差”?
- 若用户不用你,他们还有哪些替代方案?
- 产品体验是否流畅、高效、无摩擦?
- 它能否带来惊喜?是否利他?

品牌建设有三重境界:定位、占位、塑形
最终目标,是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叫“心智份额”。

最成功的品牌,往往顺应消费者心理潮流,将产品符号化、年轻化、情绪化。
记住:创业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产品再好,若无法击中用户的真实痛点,不过是精致的摆设。
而当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好产品”,用户凭什么选你?
答案只有一个:你必须让用户相信——只有你,才能给他那份独一无二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认为它是什么
当代消费者早已超越功能需求,他们渴望意义、共鸣与情感联结。
品牌,必须成为一种“值得信赖的生活方式”。

---

二、生于流量,死于信任



新媒体时代,流量如潮水般涌来。无数创始人误以为:只要搭上短视频、直播、种草的快车,就能一夜爆红、销量翻倍。

于是,“网红基因”成了品牌出生证上的标配。
答案茶、钟薛高、双黄蛋雪糕……曾如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短暂。

潮起时万人追捧,潮退后门可罗雀。
那些曾被疯狂收割的“韭菜”,早已悄然离去,连背影都不曾留下。

为何?
因为流量≠品牌

流量带来的是眼球,品牌带来的是信任。
而信任,才是消费者闭眼下单时的底气——那才是品牌真正的护城河。

在信息极度透明的今天,模仿成本趋近于零。
你刚做出一款“脏包”,十家竞品明天就能复刻配方、包装甚至文案。
当新鲜感褪去,用户凭什么记住你?

反观喜茶,从网红走向常青,靠的不是持续制造噱头,而是回归产品本质

- 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扎实的产品力,再多流量也是沙上筑塔。
- 创新不是换包装、玩概念,而是创造新价值、新场景、新习惯。
- 品牌的生命力,不在声量大小,而在用户是否愿意长期陪伴。

流量会枯竭,玩法会过时,但对用户的敬畏与初心,永不贬值

---

三、“等我长大了,再谈品牌”——最大的傲慢



如果说前两类创业者过于激进,那么第三类则过于保守。
他们信奉:“先活下来,再谈品牌。”

于是,销售至上,利润优先,品牌文化建设被无限推迟。
我见过成立十余年的企业,竟无一句清晰的品牌主张;也见过初创团队,把社交媒体运营交给实习生,美其名曰“降本增效”。

更荒谬的是,有人认为:“我们有人在做新媒体,发发小红书、抖音就够了。”

可细问之下,所谓“运营”,不过是小编一人身兼数职:写文案、做设计、跑BD、剪视频、回评论……
而核心价值,从未被系统传递。

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中国网红经济覆盖近6亿人,Z世代(1.9亿)正成为消费主力
如果你连他们的语言都听不懂,又怎能期待他们为你买单?

品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必需品。
它不该等到“有钱了”才开始建设,而应在第一天就融入基因。

真正的精益品牌思维,是在业务尚未规模化时,就搭建好营销的底层逻辑
哪怕只有一百个用户,也要思考:他们为何选择你?你代表什么?你能陪他们走多远?

品牌之路,如同恋爱:
从认知,到认同;从信任,到陪伴。
或如婚姻:相识、相知、相爱、相守。
唯有如此,方能穿越周期,历久弥新。

---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这个项目里,我们深知:简洁不是目的,价值才是
就像品牌一样——缩短的不只是链接,更是用户与信任之间的距离。

潮水终将退去。
愿你不是那个裸泳的人,而是那个早已穿好救生衣、手握罗盘的航海者。